首頁 女頻 狼行三國

第九百二十七章 隽乂之謀

狼行三國 諸葛不要太亮 3137 2024-01-31 01:14

  漢中城下的這場攻防之戰對于西線全局而言無疑舉足輕重,在通過宣傳之法穩定民心之後,張虎與張遼聯手在漢中諸将面前又上演了一場别開生面的耀武揚威之舉,之前的稍顯頹勢節節後退随着燕軍士卒在守城戰之中的完美發揮初步有了扭轉的迹象!但不論是子才還是文遠都不會有絲毫的掉以輕心,設謀使得城中可以萬衆一心不是沒有代價的,燕軍已然将自己的底牌亮出了很多,對于曹操與其麾下的應對能力二人都無法忽視,明日之戰局便絕不會如今日一般輕松了。

  無論如何穩守漢中已然成了張虎與燕王之間的默契,而對這場大戰可以起到最大影響的無疑便是在正極速趕往漢中的張合虎衛軍身上,就在張魯設宴款待燕軍諸将之後,張虎等人已經聚在了離北城最近的一處民居之中,此處乃是臨時征用作為燕軍城防的指揮所在。晚間的宴席衆人隻是淺嘗辄止,今日的戰情雖是振奮人心但離漢中之戰的勝利便是天差地遠了,自然當要收拾心情來應對接下來的惡戰。

  **堂中張虎、張遼、張繡、穆順等人盡皆在座,子才手持一份書信正在細細觀敲,面上神色十分專注,衆将則顯然是在等待軍師覽畢信件,就在方才,天耳送來了張合将軍的飛鴿傳書。劉毅得到漢中戰報分析出曹操意之所在的同時,虎衛軍便早已做好了奔赴戰場的準備,隻不過當時張合的目标乃是青州之處,而在燕王與幾位軍師的調整之下這支燕軍王牌最終趕往的卻是漢中,以如今的形勢而言,虎衛軍若是能夠及時加入戰場将給與張虎極大的支持,對于此時張合的所在衆将自然極為關注,但其都是身經百戰之輩亦不會缺少沉穩之氣。

  “今日一戰,盡展我軍之威風,文遠不愧燕王之贊。”片刻之後張虎方才将書信之上的内容盡皆看完,稍稍閉目沉思之後便将此封書信交到了張遼的手上,出言之時的語氣亦是頗為輕松,眼前所坐都是軍中大将,松弛有度的道理不用張虎多言。他坐鎮司州之處長達六年,張遼一直在其麾下守衛雄關虎牢,二人之間極有默契,今日之戰文遠發揮的如此淋漓盡緻張虎對這員愛将自然不會吝啬贊賞之言。

  張遼聞言謙虛的一笑,卻是不再出言,他的注意力已經被張合信上的内容所吸引住了,燕王麾下大将之中除了二、三兩位将軍之外,聲名最盛的便要數龍骧軍統領平南将軍徐晃及虎衛軍統領平北将軍張合,無論武藝、統軍還是戰績他們的影響已經不僅僅是在燕軍之中,而是真正的名震天下,比之自己尤要勝過少許。盛名之下無虛士,但看張合給軍師提出的這個建議便可見一斑,當下也是深思起來。

  而張繡穆順等人則是連連颔首以贊同軍師的出言,後者此時乃是燕雲軍副統領,前者為其前任,二人皆曾為張遼之副,對其統軍之能是有着極其深刻的認識的,燕王将張将軍成為燕軍第一守城強将,和高順交相呼應可謂名副其實,不過在二人眼中,張将軍又何止精于守城而已,司隸之戰突襲韓張聯軍就是明證,可謂攻守兼備,良将之姿!且在性格上張遼與趙雲徐晃極為相近,皆是穩重謙和之輩。

  當年的并州一戰,張合大戰之後率領其時的虎衛營拼死攔截呂布,混戰之中他還曾受了張遼一刀傷情頗重,可待文遠投效劉毅之後,二人竟是越發相投,遂成至交好友,燕王将之稱為“不打不相識”的典範!張合在戰場之上絕不乏冷靜穩狠,可在平時卻是頗有诙諧之氣,管統領都言鬥嘴就要找隽乂,其餘則勝之不武!當年的那一刀就成了張合的殺手锏,據說憑借此言虎衛軍在燕雲軍的身上可是占了不少便宜,每次有什麼新裝備或是人員補充張遼都要禮讓隽乂在先。

  當然這隻是玩笑之言,真正的原因是因為幾乎每戰虎衛軍都會承但最為艱難的任務而導緻損失極大,而在司隸之戰前,張遼鎮守虎牢關燕雲軍可是憋了有幾年時間,似此他又豈會與張合相争?那年烏桓大頭領送來良馬多匹,隽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公明與文遠,足見二人在他心中的地位,也正是有了對好友的深入的了解,張遼才會覺得信上之策的确極為可行,看來在急行軍中隽乂也沒有過片刻放松。

  “文遠所感若何?”“軍師所見如何?”張遼看完好友手書便又将之交給了長安營統領張繡,其後與張虎幾乎同時問及對方,将帥二人不由相識一笑。麾下有着這般良将,又是對其知根知底,文遠的意見在子才的心中顯然會有極重的分量。方才張遼觀信之時他便一直在思考隽乂心中所言得失,看得出此封手書之上提出的建議是經過張合深思熟慮的,曹軍會對此作出的反應以及虎衛軍如何應對,又如何與燕雲、長安、司州諸軍配合都做了很是深入的闡述,詳盡而又細緻!

  “隽乂兄所謀深遠,見解精到,對戰局分析亦頗為透徹,此舉雖有風險之處卻極為可行,那魏延魏文長雖是年少,末将知之不深但燕王既然如此看重與他,其人必有過人之處,再加孟起之司州營可與之寫作,以遼之見此策可也!”軍師問起張遼自不會猶豫,将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其中不乏對張合的誇贊之言,當說到燕王看重魏延之時衆人不由會心一笑,有過太多的先例,現在絕對沒有人會對劉毅的看人眼光提出任何的質疑,而文遠之所以提起此人便是因為在隽乂的所謀之中,魏延是要擔當重任的,由此也可看出此人的不凡之處。

  聞聽張遼之言張虎微微颔首,卻是并未立刻出言而繼續陷入了深思之中,顯然他綜合文遠的意見再加以思量,對于軍師的這種習慣衆将早已是習以為常,燕王向來提倡各盡其職,戰場之上統帥有統帥的擔當,大将亦有大将的職責。将自己心中所見盡數說出,剩下的就要軍師去詳細加以考量了,而一旦他做出決定,無論是否與自己所見相合,張遼都會盡心竭力的去執行,多年的相處二人之間的信任是相互的,況且令行禁止又是燕軍一貫的法度,漢中之處軍師便是決策者!

  稍待張虎又再問起張繡之意,公行的看法與張遼幾乎同出一轍,亦是支持張合在信中所言的建議,當然在他與文遠的心中都有着此法的意見與補充,不過如今軍師問的隻是他們的看法,這些還是留待定計之後再言不遲,無論最後的結果如何,軍師都一定會給他們充分闡述自己所想的機會,這在之前的戰事之中早就得到了多次驗證。

  方才聞聽張遼言語子才是微微颔首,而如今張繡出言他卻是含笑搖頭,倒不是說他的想法發生了什麼改變,看來這些大将之間還是有着一定的共同性的,他們從來不會畏懼戰局的複雜與多變。而站在張虎的角度卻願意将戰事變得越為明晰越好,複雜多變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難以預測,意外情況越多對于統帥而言戰事就會變得更難把握。當然這二者之間亦要随時而變,就眼下的漢中戰局而言,打成亂戰的局面對兵力處于劣勢的燕軍一方并非是不可以接受的。

  張虎謹慎求全不假,但該出手之時他也不會猶豫,否則當年又怎能支持劉毅無比強勢的對待匈奴?今日也不會在漢中城中擺出一副與此城共存亡的姿态!華夏自古以來就有士為知己者死的傳統,戰死沙場也絕不僅僅是武将的專利。文士一樣可以具備剛勇之氣,比如說袁紹麾下的謀臣田豐或者是後世名垂青史的那些名臣,隻不過他們的勇烈多數展現在朝堂之上,與武将們浴血沙場隻是所在之别。

  能為對己有知遇之恩的燕王完成大業,張虎與徐晃張遼等大将一般絕不會惜身,但身為一軍之帥,漢中之戰事關全局,他必須要全面的加以權衡,自己的任何一個錯失都有可能造成十數萬忠勇将士的血灑疆場,這是不得不慎!也是作為統帥的一種擔當。如今張虎手下隻是十餘萬将士,另一個時空之中諸葛亮就是将整個蜀國擔在肩上了,所謂“諸葛一生為謹慎”絕不應該看做是對他的否定。

  這一番深思足有半個時辰之久,在張虎眼中,隽乂的提議是足以改變整個漢中戰局的,可倘若失敗也會使得虎衛軍陷入極大的被動之中,最後衆人的決議便是将此交由燕王定奪,張合前來漢中還需一段時日,此事并不需立時而定,與冀州往來時間極為充足!而令張遼張繡都頗為興奮的是軍師此次也和他們一樣表達出了對張合此策的支持!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