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狼行三國

第九百六十四章 出使長沙

狼行三國 諸葛不要太亮 4078 2024-01-31 01:14

  另一個時空之中劉備在新野被曹操擊敗而兵退夏口,曹丞相龍行虎步與荊襄之間大軍雲集氣勢鼎盛,大有掃清六合一統寰宇之勢!其時魯子敬渡江北來已然有聯劉抗曹之意,不得不說那一場傳唱千古的赤壁之戰固然有着周公瑾的雅量高緻,雄姿英發,可在之間卻是魯子敬為兩軍聯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正是他“車不過一乘,從不過數人”之言打動了孫權因而堅定抗敵之心!諸葛亮便是在此時随之前往江東之地,用其辯才無礙使得孫劉聯盟最終得以成立挽弱為強!

  在羅大大的三國演義之中這一段被描寫的花團錦簇精彩紛呈,舌戰群儒,智激周瑜,孔明的形象立刻無比高大起來,江東群臣似乎都成了他的陪襯。諸葛亮的才華毋庸置疑,可如此描述便是小說家的藝術誇張了,舌戰群儒或許真有其事可激将周公瑾卻是虛構,在江東諸臣之中他與魯肅二人的抗敵之心是最為堅定的。魯子敬是站在大局的角度勸說孫權,周瑜就具體到了兵家之事中,一番詳盡的分析讓孫仲謀對眼前{一戰信心倍增,親撫瑜之背而言:此乃天以卿贈孤也。

  接下來的赤壁之戰乃是一部三國之中最大的高潮所在,羅大大下筆有神将一幹将領刻畫的入木三分,觀之令人廢寝忘食。孫劉曹三家在此戰之中各出奇謀針鋒相對,并又穿插諸葛周瑜二人的鬥志,兩家合作之中亦有争鬥,情節的安排可謂獨具匠心,使得緊張的氣氛始終貫穿全篇!赤壁大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在此後的很長時間之内孫劉聯盟抗曹都是時代的主題,在此中魯肅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周郎的真實想法無人可知,但從其行動而言至少算是個強硬派,不過在大戰之時說他會對諸葛亮動手就有失偏頗了。兩家聯合雙方的誠意是非常重要的,身為一軍之帥的周公瑾又怎會不明白這其中的道理?

  “甘甯飛虎軍戰力強悍,燕地更有戰船之利,前番江心洲之戰我等便有切膚之痛,差之令策損失公奕這般的良将,劉郎生苦心積慮兩年之間養精蓄銳,甘興霸在徐州對水軍消息封鎖的極為嚴密,但以燕地那器具所之能,此番大軍前來想必又有革新之處,揚州水軍倘若不敵長江水道一旦為其所控再想奪回便是極難,此事策倒是不能坐視,仲謀……”亂世之中敵友的變化是極為迅捷的,之前的仇敵立刻展開合作并不是稀奇之事,關鍵還在利益二字之上,孫策身為一方之主對全局的把握自然十分敏銳,此時已經将對劉備的不滿暫放一旁了。

  “兄長且慢,我兄所言固是,可要與燕軍飛虎軍交手卻還需細加籌謀,茲事體大,先觀諸葛孔明之意再定我軍方略不遲,待瑜與子敬先行與之相見,明了其意之後我兄見之方才為周全之法。”見孫策對孫權出言,周瑜一旁言道,自己這個大哥在戰陣之上乃是不可不得的帥才,有着令一衆戰将效死的魅力,可其臨大局雖能決斷卻仍舊稍稍欠缺了一些沉穩耐性,這可能與他的性格也有着分不開的關系。這番見識的确是真知灼見,但要具體行之時就有着很多值得商榷之處了。

  “主公,公瑾之言善也,劉郎生帶甲百萬,臣謀将勇,又有朝廷大義名分在身,與此人争鋒定要謹慎行之,劉玄德能讓諸葛亮此時到長沙,徐州建業之處想必局勢已然頗為緊迫,如此便算主公要照應全局可僅以此事論卻是急在廬江而非在我長沙!”顯然魯肅對周瑜的意見也持支持的态度,說到底雙方合作的基礎都是建立在利益得失之上的,眼下的形勢與另一個時空之中赤壁之戰前不可同日而語,如何因勢利導為己方謀求最大的利益正是他們身為謀臣應為主公所謀之事。

  “恩,公瑾子敬都如此說,那便照此而行,就與孔明言及策出城行獵去了,明日或後日方能回返!”對二人之言孫策是從善如流,其實他自己亦是知道自身的這個缺點,可在戰場之上他能做到冷靜沉穩往往在如此事上就未必能夠了,因此聽取下屬的意見亦是良方。想來這孔明一到自己便即與之相見的确也頗失身份,此法正為穩妥。

  “呵呵,自讨伐交州日起,兄長之獵弓已然蒙塵頗久,今日既然有此雅興不妨便往之一行,來人,先傳諸葛子瑜去與其弟相見,子敬,待到晚間你我再會一會這位卧龍先生!”孫策的行獵之言隻不過是一個托詞,可周瑜微笑出言卻要其照常行之,對于天下大局應該時刻關注,可那根弦繃得太緊也不是什麼好事,所謂文武之道一張一弛,若按燕王劉毅之言,會休息才能更好的工作,大戰中亦是如是。

  “善,聞聽城外南山有猛虎出沒,待策前往射之,亦可為子敬作上大氅一件!”孫策周瑜二人多年兄弟,一統征戰沙場同生共死,之間自然極有默契,義弟之言伯符當是聞弦歌而知雅意,沒有絲毫猶豫的便點頭稱是!在此時猛将都喜射殺猛虎來證明自己的勇武,小霸王亦不會例外,恐怕天下虎将之中唯一例外的便是風雲第一将劉毅了。

  這當也是孫策再劉毅面前很有心理優勢的一處,記得當年讨董之時他就很是奇怪為何從未見過這當世虎将張弓搭箭!一般而言武藝高強的戰将都會是弓馬娴熟,雖說不是各個都有黃忠太史慈那般的水準但幾乎也都是一流,當年劉毅為獻帝組織秋獵之會時燕軍衆将便有過一場極為精彩的鬥箭演出,最後太史慈技高一籌得到了天子禦賜的“神射”玉牌!後來孫策才知道了真正的原因,劉郎生武藝驚人将略不凡唯獨這弓箭之術與其他絕不成比例,憑借他的勇武便如典韋一般生殺猛虎也并不令人意外,可要其将之射殺便是強人所難了。

  周瑜自然不知義兄心中正在暗自嘲笑燕王劉毅的弓術,隻見其笑容極為自信倒也心中頗喜,在戰場之上無論形式如何危急隻要孫策的臉上還有這樣的笑容衆将就能重新燃起鬥志,士卒便還可燃燒戰意,與此處小霸王與燕王是極為相像的,他們都可以可輕易的就鼓舞其麾下的士氣決心,這樣的人在戰場之上往往便是一代名帥!

  諸葛一門三兄弟之中,長兄諸葛瑾早在九年前就投在了孫策麾下,其人長于治政與軍機之處又有謀慮,極得主公信重,在小霸王心中他的地位也僅次于周瑜魯肅二人。所謂内舉不避親,諸葛子瑜常在孫策面前言及二弟之才十倍與己,隻不過那時小霸王一直在東征西讨之中諸葛亮所居之地又在荊襄之處便曾數次托付諸葛瑾代為相求,而孔明身在荊州卻不願為劉表出力,面對兄長亦言孫伯符絕非是他明主,其時諸葛瑾便曾明問二弟之志,孔明隻是笑而不言!後曹軍進軍荊州,諸葛一家順流而下到達揚州,恰逢此時劉備數次登門相訪,姿态放的極低誠意又是十足,幾次三番的了解之後便許之以驅馳。

  聞聽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之後,劉毅對其擇主之事是做過一番仔細分析的,其實此時能夠供孔明選擇的主公已然隻剩下劉備孫策以及他自己。孔明天資聰慧自幼又有名師指導,苦學多年便有經天緯地之才,雖說天性之中比之龐統的桀骜不馴要謙和謹慎的多,可似這般的大才他心中的那份自傲是要遠勝常人的。自己的實力已然大成,麾下精兵百萬謀臣如雨戰将如雲,能提供諸葛亮發揮的空間的已然十分之小,倘若卧龍與鳳雛一般投效劉毅,張虎、戲志才、賈诩将會成為諸葛之上的幾座大山,這種情況對自傲的諸葛而言應是無法接受的。

  曹操乃是攻伐荊襄之人自然不在孔明的考慮範圍之中,而孫策的情形與劉毅大緻相似手下亦是文武衆多,還有着周瑜魯肅包括其兄長在内的這般智謀之士,初出茅廬的他亦未必可以得到小霸王的一力器重,畢竟在之人用人之上孫策并無劉毅曹操一般的名聲,倘若不能得到主公的完全信任,孔明怕也沒有将自己實力盡數發揮的空間,恰好此時劉玄德擊敗小霸王占據揚州,此人素有仁德之名又是大漢宗親,更重要的一點是在他身邊不乏蓋世良将卻少了一個運籌帷幄的謀臣!種種條件皆以具備加之劉備自己也表現出了足夠的誠意,卧龍的出山在此處便是順理成章了,可能在孔明的心中也有力助劉備挽狂瀾于既倒的雄心壯志,須知今世劉毅的實力與威勢還要勝過當時的曹操。

  劉毅的這個判斷并未對手下一衆謀臣有任何的隐瞞,龐統在之中便是對此最為贊成的一個,朗生對孔明的分析是通過後世的所見與今世的形勢分析結合而得,而龐統卻是此時最為了解諸葛亮的人,二人對此都是一般見解其投奔劉備的原因怕是雖不中意亦不遠矣了。當時的孔明也的确是如此作想,能夠将劉毅擊敗才是對他最大的挑戰!

  孔明到達長沙之時諸葛瑾正在城外調集軍糧器械等物,聞聽二弟前來他心中是頗為訝異的,當然對于主公的所令他不會拒絕,當即便趕回城中在府中偏堂與兄弟相見,亂世之中兩兄弟也是聚少離多,如今相聚已然是各為其主,自是别有一番感慨!離家之時二弟尚是孩童,前番回荊州相見之時卻是英姿勃發的青年,如今經過揚州兩年的曆練,其與俊朗飄逸之中帶着成熟穩重,令得諸葛瑾這個長兄亦是心中欣然,隻是暗暗歎息他們以兄弟之親卻不能同在一主手下效力,不過以他的對孔明的了解,隻要二弟堅定了心思任誰也難以言語動之。

  在内堂中諸葛亮先以使臣之禮與諸葛瑾相見,對自己此番的來意也并未有任何的隐瞞,如今兩家和則兩利,分則兩害,孔明相信隻要揚州帶着足夠的誠意而來他應該是可以打動孫策出兵相助的,飛虎軍一旦在長江之上站穩陣腳不但對揚州是巨大的威脅,孫伯符的所領亦會在其攻擊範圍之中!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哪怕劉毅在其中再有什麼奇謀妙計亦定難将之改變,一味隐晦自己的想法倒是不顯其誠了。

  聽完二弟之言,諸葛瑾對其所論還是比較贊賞的,孔明言語之中都是中規中矩,并沒有任何利用他們兄弟之情的意思,對形勢的分析也是十分精細到位,表現的十分坦然!此來長沙之前諸葛亮與劉備之間便有過商議,若是孫策出兵他們便可堅定渡江以助中原戰局的決心,可真若為之所拒哪怕不尊之前與曹操的約定這兵定也是出不得了,揚州當會立刻傾盡一切力量加強自身的防衛,此時出兵後路随時會被甘甯飛虎軍斷絕,對手又都是沙場宿将智謀高深之輩,在這種情形之下與之相對就以他的自信也是敗多勝少,又豈能強行為之?

  待将此來的諸事對諸葛瑾做了一個大概的介紹之後,孔明這才以大禮參見兄長,與其共叙兄弟之義,再無半點涉及眼下戰事分毫,在長沙州府之中,兩兄弟這一番談論自然躲不過孫策軍的耳目,見諸葛亮如此公私分明先公後似便是周瑜魯肅二人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了晚間便由二人在内堂之中設宴款待揚州來使,說是宴席堂中卻唯有三人,這孫劉兩家是否聯合恐怕在今晚之後便會分解。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