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視察靈洲
p
太元二十年,大都護衛朔啟程前往靈洲縣,視察造船作坊。
早在數日前,他已接到劉穆之密報,稱其已以遠洋捕撈為名,組建了一支船隊。
在信中,劉穆之還指出,遠洋航運離不開強大的造船業。
對此,衛朔深以為然,特地下令整頓河西造船業。
從兩年前開始,河西開始從江東招募人才,極大地加快了造船業發展。
六月初,都督李暠、刺史寇贊、郡守賈虔等朔州文武,迎大都護于大河東岸。
這是衛朔第二次來朔州視察,與第一次滿目狼藉不同,眼下朔州已今非昔比。
看着模樣大變的朔州,衛朔不由對崔浩贊歎不已。
朔方有今日之局面,與當年崔浩悉心治理不無關系。
當年崔浩剛一上任朔州刺史,便親自實地深入考察了各地。
随後又因地制宜提出了各種計劃,最終讓朔州經濟有了巨大飛躍。
“大都護,在靈洲縣西南有一座艾山,其隔斷了大河與靈洲聯系,讓靈洲成為有名的缺水之地。”
“後來崔長史上任朔州刺史,組織人力成功鑿穿艾山(艾山也叫峽口山,是今日甯夏吳忠市、青銅峽市牛首山、青山的統稱),貫通了大河。”
“并在艾山地區修建一條引大河灌溉農田的水利工程——即艾山渠。”
“正是這一條水利工程,為靈洲發展農業奠定了基礎。”
“經數年發展,今靈洲縣已成為朔州西部重鎮,是河西鍊接朔方的樞紐之一。”
聽了繼任者寇贊述說往日功績,崔浩也是感慨不已。
“直到今天,臣尤記得首次入靈洲縣見到的情形。”
“當時因黃河變遷,漢代遺留下來的古渠道高出河床兩丈,根本無法飲水、灌溉。”
“而本地又缺少雨水,要解決此難題,隻有引黃河水另外修渠,進行灌溉。”
“随後臣上書都護府,提出了修建艾山渠計劃,并得到主公鼎力支持。”
“艾山渠工程于太元十五年春正式動工,前後曆時六十天完成,新渠道長四十裡,下接漢時古渠道,總長一百二十裡。”
“得益于艾山渠建成,讓周邊四萬餘頃荒田,變成了可灌溉之良田。”
“伯淵此舉實乃利在當代、功在千秋也!”
“主公過譽了,臣不敢當此盛贊。”
說話間,衆人一行來到了艾山渠附近。
衛朔當即翻身下馬,興緻勃勃地走在田間地頭,實地視察渠道。
衛朔看着空蕩蕩的渠道滿臉不解地問:“咦?渠道中怎麼沒水?”
見大都護動問,朔州刺史寇贊看了一眼崔浩,邁步上前解釋道:“主公所有不知,當年右長史建成艾山渠後,又對當地農業生産經驗進行了總結,提出一個‘節水灌溉法’。”
“何為節水灌溉法?”
“按規定:每一旬灌水一遍,前後灌水四遍,谷得成熟。”
原來靈洲縣降水很少,即使建成艾山渠也沒徹底解決缺水難題。
為了節約用水,同時做長遠考慮,在艾山渠建成後,崔浩遂提出了農田輪溉之法。
“自從艾山渠建成,本地農業連年豐收。”
“靈洲縣乃至北地郡已從貧瘠之地,一躍成為有名的大糧倉。”
“光今年為赈濟流民,臣奉命調集數百艘船隻,利用内河水運,将本地囤積的糧食共五十萬斛,盡數運往并州。”
衛朔心中一動問:“所用船隻可是産自靈洲船坊?”
“正是!”
“三年前,刺史府在牽屯山(今甯夏六盤山北)就近伐木,通過清水河河道,将木料運到黃河岸邊船坊内,用以造船。”
“前年冬,随着江東船師到來,大大提高了船坊造船技術,”
“至今,靈洲船坊一共造船二百多艘。”
“正是有了這些船,大批糧草從水路順大河而下,單程數日便可抵并州。”
“不到兩個月,通過水陸共運糧五十萬斛。”
“此舉不僅節省民力十倍多,且不費牛馬,也不廢田。”
“鑒于本地糧食連年大豐收,又有船坊等重要作坊。”
“臣等擔心有人觊觎靈洲,遂耗巨資重修縣城。”
“同時,臣又請李都督上報鎮西大将軍府,新設折沖府,以保障屯糧、船坊安全。”
聽了寇贊彙報,衛朔連連贊道:“卿深思遠慮,乃國之幹臣。”
一路上,衆人說着話,不知不覺中來到了船坊。
正在此時,船坊内跑出來一群人,打頭者是個中年漢子。
太守賈虔附耳介紹道:“大都護,來人正是船坊東主,又是一名造船技師。”
“東主?這是民營船坊?”
“不是民營,是官督民辦。”
“官府負責監督、指導,具體經營交給船坊東主一力負責。”
“哦?是嗎?”衛朔滿臉訝異道。
“不瞞大都護,以前船坊屬于官辦,雖然有技術不高等客觀因素,但船坊發展緩慢也是不争的事實。”
“後來江東人到來,要改革船坊管理,綜合了民營、官辦優點,提出了官督民辦。”
“從目前來看,效果還不錯,不到兩年,船坊規模擴大了近三倍,産量也提高了。”
正說着,卻見船坊東主滿頭大汗地來到衛朔面前。
“不知大都護來臨,小的有失遠迎。”說着船坊東主便要下跪行禮。
衛朔急忙上前扶起對方,笑道:“李東主快快請起,無須行此大禮。”
或許是常年與各色人等打交道,這個船坊東主經過最初慌亂後,漸漸平靜下來。
在李東主介紹下,衛朔對整個船坊有了更深了解。
“李東主,平時船坊内一般造些什麼船?”
李東主指着沿河分布的船塢道:“目前船坊主要造商用船,像什麼客舟、漕船等。”
“此類船多由小型平底沙船改造而來,适用于内河、近海行駛,非常受歡迎。”
“除此之外還能改造成水師戰船,銷路非常好,訂單也多。”
“那能不能造大船?比如用于航海的大型沙船?”
“不能,眼下船坊還不具備此實力。”
聞言,衛朔聽微微有些失望,與江東相比,河西造船業實在是太弱小了。
想當初,他入朝陛見時,曾乘坐江東水師戰船前往建康,所見樓船皆在千料以上。
而桓玄乘坐的樓船,更是高達十丈,足以乘載千人。
“如此說來,河西跟江東造船業還相差甚遠啊。”
“那可不?!别的不提,單說造船這一行,江東絕對稱得上是天下之最!”
随後在李東主陪同下,衛朔一行進入了船坊内參觀。
剛一進船坊,衆人便看到周圍地上堆滿了木料。
衛朔扭頭看向李東主笑道:“李東主,看來船坊生意不錯。”
“呵呵,整個河西隻有這一家船坊,生意自然不愁做。”
“這些木料都是為了應付之前訂單,目前至少有十艘大小不等的船等着交付呢。”
“造一艘船大概需要多少時間?”
“這要看造什麼船啦!”
“今船坊内共有高級船師十人,普通船師五十人,打雜者三百人。”
“假如造五百料以下小型船隻,全部人工用上,頂多半月便能完工。”
“而一千料以上船隻,則耗時較長,沒個三五月根本造不出來。”
“主要還是船坊人手不足,又缺乏熟練的技師。”
“像江東那些大船坊,造三千料的沙船頂多三個月便能完工。”
“若是日夜趕工的話,五千料的大船用不了半年就能造出來。”
“江東侯官最大船坊,光是普通船師就有兩千餘人,每年可造數百艘各類船隻。”
聞言,衛朔沉默了一會兒道:“不知李東主能否邀請一些船師河西?”
“你放心!一切待遇從優,絕不讓各位船師吃虧。”
“這……”李東主頗為難道:“在下也隻能盡力而為,畢竟很少有人願背井離鄉。”
“當初,若非在下活不下去了,也不會跋山涉水來河西。”
“哈哈哈,東主莫擔憂,爾隻管放手去做,成與不成都不怪你。”
“好吧,那在下盡力試試。”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