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是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這一次,交戰雙方都在試探着彼此,交戰時都是有所保留,相對而言,颉利要比突利打得謹慎得多,因為他的敵人除了突利,還有一個虎視耽耽的大唐王朝。以他曾經給李唐王朝帶來的恥辱,颉利也知道他與大唐是不死不休的結局,根本就沒和解的可能,唐軍不動手,是打算在他與突利打得兩敗俱傷的時候出來收拾殘局,故而,颉利連使者都懶得派出。
與草原上的熱鬧相比,大唐則安靜多了。無論是朝堂,還是地方上,都在竭盡全力的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朔方也是一樣。
得到突利的耕牛,秦風便按家庭的方式,把牛發放到了朔方百姓手中,并一一登記在冊,不過,這是有條件的發放,三年内,如果一個家庭增加兩個孩子,那麼,耕牛則屬于該戶人家,如果不生或者隻生兩個,那麼,官方将耕牛退回,百姓且要上交一定的租金。為了給大唐添丁進口,秦風也是蠻拼的。
據說李世民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不但大笑的叫着“有趣,有趣”,而且也将此項政策跟進,推廣到其他地方。
***************************************
草原上幹架,熱鬧異常。
朔方的秦風、慶州的李靖、代州的李績得到了李世民的嚴令,讓他們在雙方決出勝負前,絕對不能插手。
明眼人都知道,這聖旨針對的是秦風,李靖、李績是出了名的老狐狸,他們現在安分得很,特别是在邊境的李績,他不但沒有用兵,反而将軍隊遠遠的撤離前線,仿佛在告訴交戰雙方:你們放心打吧,我不幹涉你們。
秦風,本來也不會在這個時候出兵,有了聖旨後,便“宅”在了朔方,安安心心的與馬周學習起政務來。至于蘇定方這支奇軍,根本不用秦風擔心,蘇定方在大漠深處,把那馬賊事業發揚光大、風生水起,在黑吃黑的過程,其實力不但沒有弱化,反而在吞并其他馬賊中不斷得到壯大。
或許是受到蘇定方的刺激,秦風麾下諸将即便是在炎炎夏日,也在加強軍事訓練,經過大半年多的努力。秦風确實邊兵的士氣與戰鬥力已經提起來了。但是一支強兵的鑄成,不是光靠士氣就行的。邊軍荒廢了好幾年的時間,想要短時間将這空缺彌補回來,是癡人說夢。一支鐵血之師的形成,絕非易事,若那麼容易鑄就,滿大街都是強兵勁旅了。
前幾戰役邊兵表現的确實不錯,但真正的關鍵在于戰術性的壓制以及虎贲軍老底子的存在,他們才是真正決定身負的關鍵,邊兵所占據的作用并不大。
而以後,與颉利或者突利打起來的話,比的就是明刀明槍的硬幹,沒有半點虛假。
秦風有自信取勝,但是決勝出來的突厥軍絕對不是弱者,到時,邊軍即便獲勝了,也會付出極其慘重的代價。
這打仗沒有不死人的,但是目前大唐的戰略是看着狗咬狗。如果秦風傻乎乎的拼着被狗咬的風險,先将狗打死了,要是好戲看不成,且壞了大局那就得不償失了。
如李世民與諸多頂尖人才的觀點一樣,秦風對于突厥内鬥的勝負也有相同的看法:但是他最終會敗在颉利的手上,就如強勢的吳王夫差會敗給越王勾踐,坐擁四洲地幾乎問鼎一半大漢江山的袁紹會折翼曹操手上一樣。颉利在關鍵時候的隐忍退讓所展現出來的魄力與突利在得勢之後,妄自尊大,有着鮮明的對比。
若突利在滅了颉利在與大唐翻臉,這個同樣可以理解。
利之所在!
大唐突厥不論如何都不可能成為相互依賴的盟友,但是突利現在還沒有滅了颉利,隻是占據了一定的優勢上風,便讓眼前的利益給迷住了理性,開始與對他幫助極大,一手将他扶持起來的唐朝讨價還價。那副嘴臉,大唐已經看在眼底,想要再次從大唐手中取得好處,那是癡人說夢。
雖然現在突利的實力已經超越了颉利許多,可颉利的勝算還是很大的。
這一點也不隻是秦風,劉仁軌、馬周等人也執同樣的看法。
這幾位軍略、政治都有一手的人才,在秦風麾下得到了磨練,也漸漸展現了軍略上非同一般的天賦。
因為手中握有一支最新建立的突厥情報網,對于突厥的近況極為了解,也在戰前做出了自己的分析:
“突利好比一個青年人,青年人年輕氣盛,朝氣勃發,而颉利就如一個老者。青年人憑借着自己的優勢,暫時戰勝了老者。但是老者也有自己的優勢,他确實不及青年能打,可他活得長活得久,認識的朋友多還有兒女相助,一但将這些力量聚集起來,青年人就不是對手了,突利的勝是一時的。”
劉仁軌的分析正中要害所謂患難見真情,在這個時候依舊願意跟随颉利的大多都是真正的忠勇之士,都是可以倚靠的骨幹,也是颉利常年累積下來的力量。而突利因為得勢,獲得大部分部落的支持,這其中大多是牆頭草,風吹兩頭倒的存在。突利能夠保持一定的優勢還好,若遇到一定的劣勢,這些牆頭草勢必會動搖,從而造成内部不穩。
比消耗拉鋸,突利永遠别想赢得了颉利。
盡管突利有所改變了,可他太想當然了一些。
整合各支自主性極強、沒有軍紀的軍隊為一體,不花大量的時間,根本不可能完成得了;可是,突利沒有這麼做,并在朱昌的慫恿下,以戰争的方式來消耗各部實力,等大家回過神來,如果還是處于與颉利僵持,或者大敗,那麼突利就危險了。同時,颉利這隻草原上的狐狸,也不可能給突利時間。
事實上,颉利也在争取時間,他必須在最短的時間裡打敗突利,否則,拖的時間長了,對他是百害而無一利,首先,突利的軍隊會在實戰中得到成長,将會給他再次一統突厥造成極大的傷亡;其次,大唐這個強大的機器會成長到他無法匹敵的高度。真要這般,那颉利将再無打赢大唐的希望。大唐與突厥是不可能和平共處,這一點三方及至四方勢力都心知肚明。
大唐同樣在争取時間發展經濟,因為打仗花的都是錢,沒有錢,又如何供養強軍呢?
唯有經濟實力處于輾壓一切的境地,才能保障源源不斷的大勝。故而,大力發展經濟是朝堂上的共識。
秦風在狠抓經濟的同時,也不忘練兵。
瞧着根基已成的邊軍,秦風決定開始訓練他們的殺敵戰技。
有了士氣、體魄、意志、戰力的他們,可以接受進一步的強化練習了。
一群好兵,離不開一個好的将軍,同樣的一個好的将軍,也離不開一群好兵。
秦風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的取得輝煌的戰績?
久經戰陣的虎贲軍是決勝的關鍵,其次才是秦風設置的計謀。如果當時秦風手上握得是數倍于虎贲軍的邊軍,給他十個膽子他也不敢那樣玩着高度危險的戰術。
出色的戰術,往往更是考驗将士所擁有的戰鬥力,需要好的将士才能夠執行發揮出來。
當時邊軍的戰鬥力,遠遠還達不到要求。所以,秦風在想着針對突厥軍的各種戰術、各種陰謀詭計的時候,第一個反應便是軍隊的戰力、意志能否勝任。
這是李世民、李靖這兩大軍神,再三強調的軍事常識:依照兵卒的能力決定計策是成功的關鍵,因為再好的計策也需要人來執行,不然的話,當計策的難度超出兵卒的能力範圍之時,也會成為一個爛的不能再爛馊主意。
簡而言之,就是: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所以,繼續挖掘軍隊的戰鬥力,現在是秦風在突厥内戰間隙裡要做的第一要務,也是唯一的要務。
其他的一切,都要為這個中心點讓步。
*****************
這天一早,還未出門的秦風,收到了有人求見的報告。而且,還是他萬萬想不到的人。
大和國的安倍晉土。
秦風聽罷,皺眉不已,作為一個穿越者,一個後世人就沒有不讨厭日本的。秦風想了一會兒,便讓人找來劉仁軌,小鬼子的陰謀詭計特别多,接見他們時,得有個精明的人看着才放心,免得着了他們的道兒。
他找劉仁軌,而不是馬周,是有原因的。
劉仁軌這家夥太不簡單了,他不但是唐朝大臣、著名軍事将領、出将入相的了得人物,還是一個海軍統帥。
曆史上,他因為不畏強權,杖斃自恃品秩高豪縱無禮的陳倉折沖都尉魯甯,走入了李世民的眼中,從此開始了平步青雲。
但因為人剛直不阿,在高宗時期得罪了權相李義府,從而受到貶罰,一直以來也碌碌無為。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他六十歲那年。
在那一年他得到一次領兵的機會。
當時大唐剛破百濟、高麗不久,百濟聯合倭國反抗大唐,從未領過兵打過仗的書生劉仁軌卻在這一場戰役中大出風頭率唐軍轉戰而前。所向無敵。
龍朔三年,倭國天智天皇以援助百濟為名,令倭将毛野稚子等傾舉國精銳兩萬七千兵馬攻打新羅,攻取數城,然後直撲大唐管轄的百濟舊地。
劉仁軌果斷出擊在白江口以一百七十艘戰艦迎擊倭國一千艘戰船,大戰四場,水路皆勝,幾乎殺的倭國全軍覆沒。
白江口海戰是華夏與倭國展開首次決戰,以大勝而定。
後來劉仁軌再次平步青雲,成為大唐王朝依仗的臂膀,便是在他七十六歲的時候。依然挂帥出征,每戰必捷,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大唐棟梁,實為當時英才。
網絡上好事者更是封他為中國抗倭第一人。
想到劉仁軌這個稱号,秦風便打算找他來,看看他了不了解現有的小日本。(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