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唐朝工科生

第三十三章 事秦

唐朝工科生 鲨魚禅師 3396 2024-01-31 01:12

  唐州比陽縣,整個唐州個人武力值最高的,就是唐州刺史程名振本人。

  對程名振來說,混到個刺史當當,也是有些莫名其妙。受封東平郡公之後,仕途一直都挺順風順水的,幾個老領導對他也照顧有加。

  原本想着去朝鮮道跟着牛進達劃水,後來張公謹跟他說現在朝鮮道的軍功不值錢,于是就略微運作了一下,找個離京城也不算太遠的州做一把手。

  程名振是過江龍,跟荊襄豪門也尿不到一塊去,再說了,荊襄世族從來就瞧不起程名振這種“草莽”之流。

  于是乎,程名振雖然以前老大是窦建德,但跟張公謹、秦瓊的關系反而不錯。

  更何況程名振的左骁衛将軍,那也跟老世族半點幹系都沒有。

  “使君,鄧州刺史陳使君差人前來拜訪。”

  “噢?陳君賓讓人過來?”

  唐州和鄧州算是一體的,地理上絲毫沒有割裂,又同處南陽盆地,連方言都差不多。可以說互相為鄉黨,二州在幾百年中,不管是北方南征還是南方北伐,都是抱團取暖。

  因為這兩州正好就卡在進出關洛和江漢平原的正當中,典型的兵家必争之地,兩漢交替之時的“昆陽之戰”,隔着伏牛山、方城山,唐州、鄧州的祖先們可沒少陣亡。

  所以血脈聯系上,南陽、比陽非常親近,同飲漢水支脈,互相之間的走動,往往都是親眷人家。

  此時聽說鄧州刺史府派人過來拜訪,唐州刺史府的人并不覺得奇怪,因為不管官方還是民間,兩家走動都比較勤快。

  隻是作為唐州刺史,程名振消息也不算逼仄,他退伍之後,操持地方治理,也是輕車熟路,畢竟早年給窦建德幹活的時候,他就是當縣令。官場上的東西,程名振比打仗還要熟悉一些。

  武漢人組團上洛,張操之心态如何不知道,但武漢人高調行事,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他們要掏錢投資,程名振想不注意都難。

  “快請。”

  略作思量,程名振就隐隐猜測,可能陳君賓作了什麼決定,而且想拉他一起上。

  對于站隊這個事情,程名振是無所謂的,官場中時不時都要站隊。隻不過,當官隻站對的!

  鄧州刺史府的使者進來之後,就遞呈了鄧州刺史陳君賓的親筆信。

  看完信件之後,程名振若有所思,他并不覺得詫異,陳君賓打算徹底倒向武漢這個事情,是可以預見的。

  不僅僅是陳君賓,他程名振也是這樣打算的。

  隻不過出發點有點不同,因為他的老領導中,有鄒國公張公謹。

  等到鄧州刺史府的人離開之後,程名振才叫來親信幕僚,還有家中的子侄讨論眼下的情況。

  “武漢修那個甚麼‘漢安線’,百裡造價幾何?”

  “一二百萬貫吧。”

  “唐州修不起。”

  搖了搖頭,程名振略微思索,“看來也隻能修那個甚麼畜力闆軌,或是新制弛道。”

  “也不便宜,唐州自己來修,百裡弛道也要二三十萬貫,武漢那邊施工,可以壓到十萬貫出頭。”

  “差恁多?”

  “營造技藝武漢最強,将作監、工部次之,蘇杭、淮揚、滄遼再次……”

  “老夫記得,方城縣早年修過一條弛道,是通往南陽的?”

  “舊年工部斥資十七萬貫,征發民夫三萬,卻有修了一條弛道。不止方城縣,上馬縣也是如此。”

  實際上唐州治所比陽縣,并非是唐州諸縣的核心。像方城縣、慈丘縣、上馬縣,都是往南陽走。

  到了南陽,不管北上還是南下,都要容易的多。

  以前去長安,走的是南陽;後來去洛陽,還是走的南陽。

  真正跟着比陽縣混的,隻有平氏縣和桐柏縣。

  不過情況都是大同小異,糧食産量特别高,存糧吃三年都吃不完的那種,就是手中沒有現錢。

  眼下陡然要進入一個發展期,糧食變成錢這種好機會,可不是那麼容易趕上的。

  更何況,出賣勞動力就能換錢這種好事,已經很久沒有讓唐州遇到了。

  “這樣,差二人跟着鄧州刺史府來人回複陳君賓,唐、鄧一體,自然是要共進退的。然後張操之那裡,老夫自忖還有幾分交情,少待老夫書信一封,你們拿了老夫的書信,就直接去汝州拜訪。”

  “是。”

  “大人,此次陳鄧州這般急切,怕是有甚麼大事發生?”

  “陳君賓猜測,張德主持‘湖北’諸事之後,會鎮殺荊襄世族。此事……不是沒有可能,隻是,荊襄世族若是鬧事,就是數十萬人震動,倘使再推動一番,不敢說席卷荊襄,總歸難以太平。”

  老世族的威力就在于此,他們積蓄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相當的深厚。

  更何況,當初李唐上位,對地方世族,大多數都是收買。真正被幹挺的,還是杜伏威之流。而相較中原世族,南方世族基本談不上傷筋動骨。

  隋唐兩朝皇帝,又一直在緻力于消弭南北對立的隔閡,哪怕到了貞觀朝,李世民對南方的拉攏,可以說是不遺餘力。

  陸氏、虞氏、蕭氏等等地方世族的進一步膨脹,主要就是在貞觀朝。

  而張德本身,又跟南方世族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

  在程名振看來,張德對荊襄豪門大開殺戒,總有點不切實際,還很不合理。

  掀桌的成本如此之高,張德這樣幹的風險太大了。

  但是,陳君賓不可能無的放矢,南朝陳皇族後裔,看問題的視角,肯定和他這種地方“草莽”不一樣。

  本着甯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态,程名振也打算派人先去汝州探探口風。

  憑他在左骁衛的地位,多少能搞點“絕密”獨家出來。

  “大人,武漢人不可以常理判斷。”

  程名振的次子程務忠雖然跟着父親,但時不時就流竄到武漢玩耍,對武漢的情況,還是相當熟悉的。

  更何況,他的大哥程務挺更是“忠義社”的精英骨幹,某位帶頭大哥的行事作風,在他大哥眼中就沒有正常過。

  “老夫知道,所以才打算讓人也去汝州,談一談張德口風。”

  程名振眼神有些擔憂,“若當真要鎮殺荊襄列強,怕是血雨腥風啊。”

  “大人,恕我直言,荊襄和武漢素有嫌隙,張江漢就算不想下手,武漢諸強,也早就按捺不住。但有機會,莫說除掉荊襄豪族,怕是把荊襄掀個底朝天,都是毫不猶豫,甚至義無反顧!”

  有些話,程務忠沒有明說,比如說同樣為荊襄大地的老鄉,公安縣的百姓,恨江陵縣恨到死。

  張德真要是動手,怕不是公安縣的百姓都會拍手稱快。

  襄州、荊州這麼多年,吃卡拿要武漢的商路,不知道有多爽,而一旦有了麻煩,比如說洪水淹沒公安縣,居然第一個念頭就是把災民往船上送,然後一口氣往東運。

  若非武漢越趨發達,對勞力需求長期處于增長,這些災民帶來的麻煩絕對不是小事。

  一旦爆發疫病,武漢當時也有一百多萬人口,簡直就是毀滅性的打擊。

  好在武漢對于衛生管理從來都是高壓管控,所以這麼多年以來,也都是有驚無險。

  不過仇怨總歸是記下了,武漢幾次擴張,都是盡量往南往北往東,也是有原因的。

  “明公,二公子所言……下走以為,卻有可能。”

  等程務忠說罷,有個襄州口音的幕僚站了出來,躬身道,“自武漢上洛采訪以來,各地州縣蠢蠢欲動,至汝州乃成大勢,諸地争先恐後,猶如六國事秦……”

  “這話隻能在這裡講,出去切勿亂傳。”

  聽到“猶如六國事秦”,程名振都是吓了一跳,先打斷了幕僚的話,勸說之後,才示意幕僚繼續講。

  幕僚也是面色如常,繼續道:“除汝州、鄧州之外,山南前往汝州尋求武漢投資之州縣,并不在少數。如襄州谷城縣、隋州棗陽縣等,皆是如此。倘使以往,此等荊襄把控之地,豈能有如此表現?有道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荊襄和武漢十幾年龃龉,體會最深厚者,必是雙方自己。”

  “不錯!”

  程名振連連頭,聽幕僚這麼一說,他頓時反應過來,汝州這一次聲勢浩大的“招商引資”,居然把荊襄豪門的老家都“偷”了。

  用行軍打仗來解釋,這等于後方不穩。

  當年他給窦建德當縣令,後來跳到李唐一方反過來攻打窦建德,為什麼?因為窦建德沒有前途!跟着窦建德隻有死路一條!

  稍作思量,程名振頓時道:“看來,這荊襄寒門、庶民,苦高門久矣。”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