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明柱

第二百一十二章 沽名釣譽

明柱 見微知 2199 2024-01-31 01:11

  明朝的官員,尤其是中後期的官員,是很喜歡沽名釣譽的,也就是喜歡用一些不正當的手段撈取名譽,例如說騙取廷杖之刑吧,廷杖,即在朝廷上行杖打人,是對朝中官吏實行的一種懲罰,最早始于東漢明帝,又一說是北周宣帝,在金朝與元朝時期普遍實施,明代則實施得最著名。

  廷杖在明朝時期成為了一種制度,打人的杖,一般是由栗木制成的,擊人的一端削成槌狀,且包有鐵皮,鐵皮上還有倒勾,一棒擊下去,行刑人再順勢一扯,尖利的倒勾會把受刑人身上皮肉撕下來一大塊,如果行刑人不手下留情,不用說六十下,就是三十下,這樣連打帶扯,受刑人的皮肉也會被撕得一片稀爛,因此有不少受刑官員,都死在了這廷杖之下,即便不死,十之八九也會變成終身殘廢,廷杖最高的數目是一百,但這已經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基本上打到七八十下,人就死了,能挨過一百廷杖的人,極少有存活的記錄,廷杖八十,就意味着雙腳已邁進了閻王殿的門檻。

  但這廷杖也有‘着實打’和‘用心打’之分,至于采取何種打法,取決于監刑的太監,或錦衣衛頭目的暗示,錦衣衛有一項著名的職能就是執掌廷杖,負責行刑的錦衣衛校尉,都受過嚴格的訓練,人人技藝純熟,能掌控受刑人的生死,如果監刑的太監或錦衣衛頭目,腳尖張開,暗示着實打,校尉可以手下留情,留杖下之人一條活命,反之,要是腳尖向内靠攏,暗示用心打,那杖下之人怕是就隻有死路一條了,就算沒被打死,行刑完畢,校尉還要提起裹着受刑人布的四角,擡起後再重重摔下,也能将已然是半死不活了的受刑人給摔死,劉瑾就曾如此暗示,在午門杖死過23個大臣。

  事實上這廷杖之刑,也算得上是一項酷刑了,在明朝初期,它是皇帝用來震懾文官的利器,可是到中後期,則成了文官們騙取名聲的利器,文官挨過一次廷杖後,立刻就能成為‘朝中正人’,以敢于廷争面折而聲名天下,并且還能名垂‘竹帛’呢!

  死是人人都懼怕的,但隻是屁股上挨幾闆子就可以名垂千古,這闆子誰不想挨啊,因此,為了快速獲取名聲,文官們幾乎是前赴後繼地想盡辦法觸怒皇帝,有的不管朝廷讨論的事情是對是錯,是否利國利民,隻要皇帝支持,他們就純為反對而反對,有的甚至還冒險辱罵皇帝及其家人,他們做這些事情就是為了要騙取廷杖,撈取名譽。

  而參加以李缙為核心,樊繼祖和夏言積極支持、組織的,為了還田于民,與閣臣們對抗的群體抗議靜坐活動,與騙取廷杖,有異曲同工之妙,參與這次的事件,不管最後事情能不能做成,都能撈到一個一心為了百姓的好名聲,以後出去也能跟人說自己做過什麼什麼大事,平添一項吹噓的資本,關鍵是還不用挨闆子,冒什麼風險,所謂法不責衆,就是首輔楊大人等人要責,也隻會責帶頭的李缙、樊繼祖和夏言等人,責不到其他人的頭上,總不能一下子把所有人都給貶了吧,那動靜可就鬧大了,這打擊報複群臣,讓萬夫所指的事情,相信首輔楊大人等人是不會做的,所以這才有一些官員受邀或風聞主動加入了由李缙所領導的抗議靜坐隊伍,換句話說,就是那些後來加入的官員,他們和李缙一樣,做這件事情的目的不純,但也不都是這樣,也有一部分人,與樊繼祖和夏言一樣,真的是一心為民。

  李缙不管那些後加入的官員,他們做這件事情的目的是純,還是不純,隻要是來了,他就歡迎,因為人越多,越能給楊延和等閣臣帶來越大的壓力,迫使其妥協。

  但這不是輕易就能做到的,因為這件事情的實質,并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隻是在争一個尊稱,實際上是在争權利,楊延和等閣臣,即外廷勢力,與張太後、夏皇後,即内廷勢力,這内外兩股勢力加起來,完全可以控制朱厚熜,要知道不光是皇帝可以下聖旨,太後或皇後也可以下懿旨(另外皇貴妃、皇太子和親王還可以下令旨),雖然聖旨是體現最高行政權和最高裁判權的最高旨意,是皇權的代表,是朝廷大政令的唯一合法依據,但有時懿旨也能起到一定的功用,尤其是太後的懿旨,并且是在能壓制皇帝的情況下,下達的懿旨,那就更具意義了。

  但要是這内外兩股勢力,有一股被斬斷了,例如說張太後變成了朱厚熜的皇叔母,被邊緣化了,那剩下的一股勢力,也就是楊延和等人,就無法完全掌控朱厚熜了,是以楊延和等人是不會輕易妥協,做這個讓步的。

  楊延和為什麼要掌控朱厚熜呢?因為他想做事,他被皇帝壓制怕了,就比如說武宗正德時期吧,由于正德皇帝的壓制,他處處受到制肘,有很多想做的事,最後都沒有做成,要是都做成了,他也不會在正德死後,還有那麼多急着要做的事情了。

  等李缙抗議靜坐到第十天的時候,他領導的抗議靜坐隊伍已經壯大到百十來人了,現在京中的大小官員差不多都已經知道了這事兒,并且作為見面必談的談資,都在談論這事兒,李缙如今已然成為了名人中的名人了,但知道歸知道,談論歸談論,不代表人人都會參與,像一些官階比較高的官員,也就是四品及以上的官員,他們自持身份,就沒有人參與這事兒。

  李缙領導的抗議靜坐隊伍裡的那百十多名官員,都是中、下階官員,五、六、七品官居多,文官居多,文官中言官居多,總之一句話,那就是都是些小魚小蝦。

  這小魚小蝦來得再多,楊延和也不在乎,但影響卻極其惡劣,因此他還是十分氣惱的,他氣的是這些人無腦,被人當槍使了還不自知,因為李缙十分荒謬,誤導了别人,其實想要達成還田于民這件事情,不應該來文淵閣找他們這些閣臣,而是應該去找皇上才對。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