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五年六月初二,滿洲國大汗黃太吉阿巴海派出五位大臣,龍什、項蘭、白格依、喀木圖,羅碩,分四路向滿州八旗傳達軍令:
“汗曰:所獲人口,按旗分給。每旗随營聽用之各項匠人等,合編為五十戶,每戶給牛一。每旗隻取婦女十口、女童十口及其所騎驢二十。其金銀、财貨、衣服、馬、牛、羊、膻羊、牲畜等物,攜至汗所,交衆辦理。至其強健不宜為俘之男丁,戮之。老幼不可攜還者,釋放勿殺。可曉谕被遣還者曰稱爾等先來歸降,甚善。我等将還,遂殺其叛逃之人。至安居者,遍為戶口攜還,我等豈為爾等永居此地耶?”
收到軍令的八旗台吉向傳令大臣再三确認,這些蒙古人已經主動來降,是不是軍令搞錯了?要殺掉的其實是那些不來投降的蒙古人?
傳令大臣回複,軍令沒有錯!
……
六月初三
一個女人抱着嬰兒哭泣
她的淚落下
落成一條小河
流過燒成灰燼的家
流過燒成灰燼的田
流過她死去的丈夫
流過淩辱她的男人
流過替男人提刀的孩子
流過曾經是自己家的牛羊
流過草原
流入哈屯河
六月初三
發生了什麼?
從黃太吉自四月初一從沈陽出發,每日連續不斷的《滿文老檔》這一天沒有紀錄。
六月初三,仿佛從來沒有過這一天。
滿州國各府學縣學的明倫堂前依法必定要立一塊卧碑,镌刻三道禁令:
一、生員不得言事。
二、不得立盟結社。
三、不得刊刻文字。
六月初三,在曆史上消失了,
六月初三,究竟發生了什麼?
……
殘存的曆史數據顯示,土默特部原有人口54萬,皇太極撤離庫庫和屯時僅剩部衆3300人。
察哈爾部原有人口45萬人左右,而經過抵抗――失敗――複叛――再失敗的循環之後,歸順滿清的時候僅剩16929人。
内喀爾喀五部原有人口10萬左右,在被努爾哈赤、皇太極的攻伐中,先後有三部徹底潰滅,剩餘兩部歸附滿清時不足萬人。
青海和碩特蒙古原本二十餘萬的人口,最後僅剩“壯丁一萬五千六百七十五名”。“餘五十以下,十五以上者,皆斬之,所殺數十萬人,不但幕南無王庭,并無人迹”。
《清高宗實錄》和《平定準噶爾方略》中記載乾隆谕令前線圍剿準噶爾(厄魯特)的将領:
“必應全行剿滅,不得更留餘孽!”
“此等賊人,斷不宜稍示姑息!”
“此次進兵非同一般,各将厄魯特徹底剿滅,永絕根株!”
“大兵進剿,厄魯特等自必畏罪投誠。如有前赴巴裡坤者,即将伊等頭目先行送赴京師,所屬人衆亦随即移至内地過巴裡坤後,其應行剿戮者即行剿戮。所餘妻子,酌量分賞官兵,母得稍存姑息。如稍懷叵測,即移至巴裡坤,再令移入肅州,即行誅戮”
前線将領回報:準噶爾蒙古“犯病死者十之三,逃入俄羅斯、哈薩克者十之三,為我兵殺者十之五”,數千裡内,遂無一人”,“厄魯特種類盡矣”。
從此準葛爾成為了一個地名。
……
“滿蒙一家”?
草原上遊蕩的翁衮,他們知道這個說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