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六皇子七皇子,他們進幽州書院還要考,還要和普通學子一樣排隊?”這個衣着考究的中年人來自益州,是當地頗為有名的一個富商,今年是送愛子來考試的,倒不是益州本地沒有書院,而是能考進本院的話那是他一大家子的光榮。∏∈,益州歸屬劉毅較晚,雖然也得到了陛下的極大好處,可眼前之事他還是無法相信。
“不考?你可聽說過有人不考就能進幽州書院?有戲大人賈大人走什麼門路也沒用。陛下他老人家是聖人臨世,不光對咱們百姓好的沒話說治家更是極嚴,當年太子殿下和魯王殿下都要憑本事考的。”本地人說到這裡一副與有榮焉得的口氣。
“恩,陛下真的是聖人臨世,這幾年咱們蜀地的百姓也沒一個不服的,這一趟來北平真是大開眼界了。”外鄉人由衷的贊歎道,北平的繁華與所見很多都是他做夢也想不到的,這下回去可有談資了。
其實在皇宮之中皇家子弟是有着專門的學習機構的,似甘甯趙雲張虎登重臣的子女也可以在此讀書。此次劉仁劉禮來考幽州書院也是出于心高氣傲要一會天下才俊,這個想法他們先是告訴了大哥,後來劉毅亦是得知,對此郎生大力支持,但有一個條件,不能搞任何的特殊,完全依靠自己的真實本領!
做出這個決定劉毅亦是另有考量的,華夏有一件事情是自古以來就躲不開的,那便是人情!尤其幽州書院天下聞名。壓力大到什麼程度,有時候劉毅都會覺得十分為難,戲志才曾經感歎每年書院招考之時他都要瘦上十斤!今年虧了有大戰在即終于可以輕松一年,接替他的則是同樣以鐵面無私而著稱的向郎。劉毅此舉亦無異在做宣示,朕的皇子都如此,你們看着辦吧。
幽州書院為何會有如此大的魔力?看一看接下來的數據就知道了,近二十年間他為大漢培養了各級官員數千人,就在北平朝中都有超過半數的官員乃是書院出身。哪怕不在官場,幽州書院亦為器具所和各個行業輸送了極多的人才,要名聲有名聲,要地位有地位,富商也不在少數,如此的地方豈能不吸引天下之人?
坐落在北平西北郊的書院經年年擴大如今已經是占地數千畝,擁有十幾個子學院,師生一處近萬人的高等學府,加上周邊的各種服務措施與配套,俨然具備了作為大漢都城北平之衛星城的資格。此處求學之風極濃,就連那些商人小販都是文绉绉的,平時有點争執還要引經據典,在這裡言行魯莽可是最讓人瞧不起的。而随着大漢的不斷擴張,現在還有更多的異族學子在此求學,比如說現在的烏桓大族長呼延玉當年就曾經在這裡苦讀。
比之當年,如今幽州書院那高達六丈的三跨大門可謂氣勢士卒,頂端牌匾上四個大字“天下文樞”雄勁有力,兩邊的對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亦是龍飛鳳舞,此皆出自開元皇帝手筆,當然那一副對聯是從新換過的,之前的書法早已入不了如今劉毅的眼了。
進入學院大門首先是一個圓形的巨大花壇,正中矗立着一尊高有三丈的石像,底座淨高一丈漢白玉打造。石像乃是一名峨冠博帶的老年儒者,手持書卷做淳淳教誨之狀,面目和藹慈祥,整個石像雕工精美,人物栩栩如生,一看便是高手打造。
從此路過的學生和師長都會對石像行禮,目光之中皆帶着發自内心的尊敬。此人是誰?乃是幽州書院第一任院長劉虞,自書院建立他便一心撲在此處,近二十年勤勤懇懇嘔心瀝血,也不知為大漢培育了多少英才,直到兩年前因病辭世。
其時劉毅谥劉虞為文正公,親自為其主持葬禮,聞聽此訊,四方趕來吊唁者陸陸續續有數千人。開元皇帝更是寫了“謙謙君子風,殷殷長者意,書院苦耕耘,桃李滿天下。”的詩句镌刻在漢白玉底座的最上方,可說劉毅雖然談不上文采斐然卻是一片真心實意,劉虞确是他最尊敬的人之一。
自從當年從公孫瓒手中将之救出,劉虞給了劉毅最大也是最為堅定的支持,可說劉毅最早能夠極快的安定幽州全景此人功不可沒,尤其後來不為名不為利,一心教書育人長此不懈更令人欽佩。
對于一些人所說劉虞的石像将劉毅的題詞踩在腳下郎生更是難得帶有怒氣的給予了駁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朕不敢有片刻惑亡,萬民皆可在朕上何況劉公這般百世師表之人?此論可以休矣。”
除了教書育人,劉虞的愛才之心也是舉世皆知,在幽州書院的名人館中錄有其很多的事迹。他可以為了劉毅某一句稍有忽略的評語連夜趕到京中,早間等候皇上上朝前與之指出,也能拖着重病之軀批改學生的考卷,為之指引方向。對很多幽州書院的學子而言劉虞不僅僅是師長,更像是一個慈父,葬禮當日不知多少七尺須眉飽含熱淚,把便連劉毅都是眼眶通紅。
當開元皇帝主祭之時,原本晴朗的天空忽然下起了瀝瀝細雨,而到了所有祭文做完下葬之時又恢複了晴空朗朗萬裡無雲,學子們都在議論紛紛這是老天也在為院長送行,他的所作所為可謂感天動地。
最終劉虞被安葬在幽州書院内的方山之上,讓他始終可以看見書院之中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學子,此亦是劉虞身前的心願。他的墓地有專人看守,每年到了忌日都會有不少人前來掃墓,包括天子劉毅與太子劉桓,天子之翁蔡邕接過了院長的重擔。和劉虞一樣他亦是深受學子們的敬重。
繞過劉虞的石像再往内,是一條寬闊整潔的林蔭大道,适逢盛夏漫步其中卻是微風陣陣分外涼爽,放眼望去綠樹掩映之下紅牆綠瓦、水榭樓台當真是美不勝收!
學子們有的在樹蔭之下正坐讀書,有的二人奕棋,更有三五成群高談闊論旁征博引,亦有實驗求知。走進幽州書院你絕對能感受到一股撲面而來的求學之風。要知道此時的學生可是沒有寒暑假的,而學子們求學的那種認真勤奮更是要遠超後世,據說在這裡你任何時候都能看見苦讀的學子,這一點絕不誇張!
幽州書院難進天下皆知,且這幾年更有愈演愈烈之勢。而考進書院也不等于是高枕無憂,每季每年都會有嚴格的考核,一旦連續兩次不能通過就會被書院勸退,而一旦如此損失的可不僅僅是難得的學習機會,亦會被同學包括親人看不起,因此在幽州書院人人都會有一種緊迫感。
當然這樣的考核劉毅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珍惜每一個人才,但必須也要給之一定的壓力,這樣才會讓他們更加奮進。因此隻要不是太過分一般努力學習的考生基本都可以通過,勸退還是很少見的。
和北平城一樣,幽州書院也是經過了很多次的擴建才有了今日的規模,當年初建之時可是劉毅帶着士卒與民夫們完成的,其後亦有院中學子們不少的功績。幽州書院從建成的那一天起就不提倡”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而是“兼容包并,心懷天下。”鼓勵學生全面發展。
這個時代最大的基礎還是農業,這一點于書院之中也有體現,每個分書院都會有自己的良田,全是學子們自己勞作,除了學習之外他們每旬都會有一到兩天的時間要忙于農事,此亦算特殊的一種慣例了。
此事在當時推行之時是收到不小組裡的在很多讀書人的眼中農事都會有**份。倘若是在軍中這個問題很容易解決,命令一下你想的通要執行,想不通回去慢慢想,軍令一樣要執行。可對書院的學子們要是也來這一套顯然是不合适的,對象不同采用的方法自然也要有所不同。
“擺事實,講道理。”這是劉毅的法寶,你們今後都是國家的棟梁之才,農事為國家基本,百姓生計之頭等大事,你不放在心上怎麼能行?而想要将之管好首先自己就要了解,一竅不通就會被欺上瞞下。
與此同時劉毅還會請來已經擔任縣郡官職的畢業生們現身說法,理論實際雙管齊下,最後才讓這個概念紮根在學子心中。
而從此以後,劉毅的演講也成了學院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也許沒有那些大儒們的文采斐然旁征博引口若懸河。但他的演講始終都是極受學子們歡迎的,不僅僅因為身份地位,更因為他的平等與真誠。
詳盡的事實,诙諧幽默的語風,雙眼中始終帶着的殷切希望,很容易就能讓學子們感受到自己在将軍心中是極受重視的,有時候這種精神上的暗示更有效果。尤其是在劉毅登基之後,很多的學子們不知不覺間就會以天子門生自居,亦成了幽州書院令人趨之若鹜的主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