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重生大宋做權臣

第二百一十章 理念

重生大宋做權臣 吳仲達 4341 2024-01-31 01:14

  高麗國内的動蕩并沒有引起周圍國家的注目。其實這也正常,古代不同于現代,由于交通的不便利,基本上所有人都是守着自家的一畝三分地過日子,對于外界的消息,也就是以聽為主,極少有願意去主動摻和的。

  再加上高麗位于朝鮮半島上,與大宋、倭國隔海相望,唯一接壤的金遼兩國此時正掐架掐得正起勁,自然也就顧不上去關心這個世代的鄰居。而且高麗人也是太把自己當回事,無論是宋遼,高麗人都隻算是化外蠻夷,隻要不給他們添堵,宋遼也就任由高麗自生自滅,才不關心高麗到底是誰當家作主。

  或許也隻有與高麗隔着一道對馬海峽的倭國才會對高麗感興趣,因為朝鮮半島是進攻亞洲大陸的跳闆,隻有拿下了這裡,倭國才能實現他們所謂的帝國夢。不過此時的倭國還沒有變成後世那個喪心病狂的小日本,此時的倭國正處于平安時代中後期,鳥羽天皇雖已經娶了把持朝政的白河法皇的養女,但朝政已經掌握在白河法皇手中。換句話說,倭國内部正在上演一出争權奪利的大戲,沒精力去關心外面的事情。

  而且即便倭國想要插手高麗的事情,那也要能到達高麗才行。張寶早在兩年前就命張順率領水軍占領了對馬島、壹岐島以及五島列島,有了這三島在手,就等于是切斷了倭國前往高麗的通道,除非倭國人瘋了,冒着中途得不到任何補給的風險去高麗,要不然就隻能老老實實待在國内。

  張寶起家靠得便是水軍,而出于長遠考慮,對于水軍的投入,也一直是張寶支出的大頭,隻不過由于海上貿易的流通,每年收入要高于支出,張寶才不需要為錢發愁。海軍,那是十分燒錢的兵種,但為了“海上霸權”,再燒錢也要燒。而且雖然燒錢,但所帶來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正是因為有了海軍的存在,張寶才可以心無旁骛的收拾高麗,而不必擔心會有人蹦出來攪局。

  高麗的戰事進行得很順利,随着李資謙、韓安仁、弓奇這高麗三巨頭相繼被解決,剩下的一些散兵遊勇已經難成氣候,徹底消滅隻是時間問題。而在拿下了高麗以後,張寶及其同伴并未就此放松警惕,認為可以高枕無憂。這隻是開始,打天下不易,治天下更難。正所謂衆口難調,想要治理好高麗,那方方面面的利益訴求便都必須考慮到,稍有疏忽,就容易出事。

  掃清了高麗的權貴階層,張寶按照原定的計劃廢除高麗的農奴制,開倉放糧收買人心,同時準備多年的移民計劃也開始施行。早在多年以前,張寶就花錢打通關系将自己人安插進了大宋朝廷負責管理廂軍的位置。這破位置不是肥差,自然也就沒人跟張寶争,而這些被張家安插在各地的廂軍管理人,苦等了數年,終于等到了“動手”的信号。

  五十畝地,一頭牛,僅憑這兩條就足以讓一無所有的“廂軍”動心。因為除了他們自己那條“爛命”,他們什麼也沒有。機會就出現在面前,對已經情況糟糕到不能再糟糕的“廂軍”來講,隻要自己點頭,那就可以擁有自己的新家、這個險是值得一冒的。

  為了防止讓朝廷覺察到異常,張家的移民計劃并沒有大張旗鼓,而是分批次的逐步進行。而為了取信百姓,張寶采納了朱武的意見,先每家每戶挑選一人送到朝鮮半島。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當首批上島拿到張家兌現的承諾的百姓挑出代表回到“老家”一說,幾乎不必用張家再動員了,那些被朝廷“豢養”的百姓紛紛表示願意去高麗開始自己的新生活。

  普通百姓其實并不在意由誰來統治他們,他們更關心自己是否能夠吃飽穿暖,若是再能保證他們不會受人欺負,那誰統治他們其實是無所謂的。人都是逐利的動物,雖然無數人提倡先人後己,但大多數人在考慮問題時還是習慣先己後人。這樣其實也沒錯,自己要是都朝不保夕,哪有閑工夫去操心别人。

  那些被朝廷為了圖省事而給編入廂軍的百姓,一沒土地,二沒固定收入,就如同一群牛羊一樣被朝廷養在圈裡,而且還不管飽。此時張家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做人”的機會,這些對朝廷已經失望透頂的百姓自然而然的就“叛變”了。

  求活,是身為人的基本訴求。但凡是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原因無一例外是活不下去了。不反沒活路,反了還有一線生機,所以但凡是能把老百姓給逼造反的皇帝,那都不是一般人。大宋朝的皇帝精明呀,知道官逼民反的根由在哪,隻要國内出現饑荒,他就大手一揮把受災的百姓編入廂軍去各地就食,這樣既可以減少救災投入,也可以防止有人趁亂生事。但治理國家就沒有一招鮮的事情,期初這招還能應付,但随着廂軍人數越來越多,再加上大宋的軍隊不給力,鮮有開疆擴土的好事發生,以至于如今的廂軍人數達到百萬,成為了大宋的巨大隐患。

  張寶的移民計劃,說是挖大宋的牆角,但實際上也是幫了大宋朝廷的忙,百萬廂軍内的老弱婦孺雖占了三分之二,可一旦出了什麼意外,所造成的後果也是如今的大宋朝廷不能夠承受的。

  也正是出于這個原因考慮,像被張寶派人或騙或綁來的大儒名士楊時、何去非等人才對張家的移民計劃持贊同态度。楊時、何去非等人年歲已經不小,活得越久,看待事物的本質也就越透徹。讓他們反大宋那是很難,因為他們不願意晚節不保。但若是隻讓大宋百姓好過一點,他們還是願意睜一眼閉一眼的。

  忠誠跟愚忠是有着絕對區别的,二者不可等同。忠誠是廣義的,忠于民族,忠于國家,而愚忠,則是個人崇拜。張寶并沒有挑起内戰,相反的,他為自己的民族開辟出了另一塊繁衍生息之地,至于日後是否會與大宋敵對,那恐怕也要看大宋會如何對待此事。

  楊時、何去非、聞煥章等大儒名士之所以選擇支持張寶,那是因為張寶至始至終都并未表現出取大宋而代之的态度。而且要說對于如今大宋朝廷的看法,楊時、何去非等人恐怕比張寶還要失望。

  張寶畢竟年輕,他的看法多是基于後世的了解,而楊時、何去非等人卻是宋人,從熱血青年到白皓老者,他們大多數人都曾努力過,想要讓大宋變得更好,克也正是因為有過親身的體驗,所以他們比别人更清楚大宋朝廷是個什麼鳥樣。

  張寶現如今所做的事情,隻不過是将這些“老憤青們”當年敢想而不敢做的事情化為了現實。以高麗的土地面積,養活數百萬人還是不成問題的。大宋廂軍百萬,即便全搬過來,也還有富餘。至于張寶會利用這些人做什麼,那是人家的本事,羨慕不來,也阻止不了。唯一能做的,隻有引導。

  能被張寶采取“非常規手段”請來的人,但身上必有值得張寶這麼做的地方。楊時、何去非這些老頭除了學問好外,最讓張寶看中的還是他們做人的風骨。也隻有這樣的人所培養出來的學生,才不容易出現“敗類”。

  一個國家想要強盛,支持教育那是必須的。而來自于後世的張寶,更是清楚教育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以前是沒機會,更沒地方讓他去做,但現在不一樣了,有了高麗這塊地盤,張寶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發展。

  科舉制自隋代開始施行,唐代得到發展,延續到宋代,已經可以說是達到鼎盛,至于之後的元明清,趕考應試反倒成了束縛個人思想的工具。後世雖然沒有了科舉,但高考依舊是每個人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考驗。

  張寶利用自己所知的,打算着手建立一整套自下而上的人才輸送體系。趁着建國之初,百廢待興,這時候把框架先搭起來,要比半路出家要容易許多。按照張寶的構想,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但凡是治下過了七歲的孩童,都必須進蒙學就學,等到完成了蒙學的學業以後,就要進鄉學,然後是縣學,最後就是太學。等通過了太學的考試,那就是朝廷的見習官員了,先下放到地方積累從政經驗,再通過考核提拔升降,能做到多大的官,那完全就是看自己的本事。

  張寶的想法一經提出,被他請來的楊時、何去非等人就猶如看到了外星人一般的看着張寶,聞煥章也是愣了好一會才問張寶道:“東主,這想法倒是挺好,但想要實施卻很有兩個麻煩。一是資金,二是師資。”

  “資金好辦,教育關乎國家興亡,從蒙學到太學,所需費用自是由國家承擔,唔……還要專門立下一條律法,不許任何人阻止适齡孩童就學,不論男女,違者嚴懲不貸。”張寶想了想後補充道。

  “……東主,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聞煥章好心提醒道。

  “先生,我當然知道這不是一筆小錢,但隻要堅持下來,好處也是多多,就是開頭有些難。我打算先拿出兩千萬貫作為在各地建造學舍以及發放教師酬勞的儲備金,以後每年還會追加一千萬貫,若是有什麼臨時支出,隻要申請,我也會盡量滿足。錢的問題諸位先生不必擔心,唯一有點麻煩的,就是教師的數量不夠,這個問題不知道諸位先生可能幫我解決?”

  “呃,這個……”聞煥章等人有些犯難。他們倒是有些至交好友,但問題是張寶要辦的場面太大,他們認識的那點人即便都請來也滿足不了需求。

  “諸位先生不要誤會了,教導蒙學的先生自是不需要諸位先生煩心,我需要的是可以擔任縣學以及太學的先生。”張寶見狀趕忙解釋道。聽了張寶這話,楊時、何去非等人紛紛松了口氣。自拿下了高麗以後,張寶就已經準備推翻高麗原本劃定的區域圖。

  這高麗人也真是有病,巴掌大的地方,偏偏還要學着大宋布置那麼些個州縣,一個縣百十裡大,用得着劃分的這麼細緻嗎?以至于負責記錄各軍戰功的人都忍不住跑來張寶這裡抱怨,這功勞簿沒法記了,随便一營人馬就是一日破三縣。

  朝鮮半島攏共也就二十多萬平方公裡,與大宋的京東東路這一路差不多大,京東東路全部也不超過十個州,哪像高麗十幾個道,幾十個縣。張寶拿下高麗以後便準備改道為郡,然後郡内并縣,把一個郡的縣數量壓縮到三到四個即可。

  此時張寶向楊時、何去非要人,看似需要的人數很多,但實際上地方就這麼大,所需要的人數自然也就不多,擔任蒙學和鄉學的教師張家自己就能解決,至于縣、太兩級學府所需要的教師在學問上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所需的數量同樣不多,有個二三十人就足夠用了。

  等聽完了張寶的解釋,楊時、何去非等人算是徹底松了口氣。這正是瞌睡有人送枕頭,他們還正發愁該如何在以後引導張寶呢?沒想到還沒等他們想出個計策,張寶就主動上門。張家的武官系統不是楊時、何去非這幫老頭能插手的,但張家的文官系統,卻指望着聞煥章、楊時等人。

  為了達到以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張寶決定的目的,楊時跟何去非滿口答應了張寶的請求,表示願意寫信邀請與自己交好的好友來高麗任教。但等事後他們得知張寶又去找了義父周侗準備建立什麼武學院的時候,楊時、何去非等人又隐隐覺得自己似乎小瞧了張寶,擔心自己将來搞不好會“賠了夫人又折兵”。

  大宋以文治武,這項國策“深入人心”,在楊時、何去非等人眼裡,武人就是要比文人矮一頭,可從張寶對待武人的态度來看,他似乎并不準備依靠文人壓制武人,反倒像是準備将文武分開,讓二者成為兩條并行線,誰也不幹涉誰。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