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沒想到,玉乙老道開爐之後鍛造的頭一件兵刃,竟然是劍。
韓炜得此劍,遂命名為:“玄明”。玄,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玄明亦有神明之意,預示着這是神之産物。
玄明劍出世,可謂一劍寒芒十三州,天下有名的劍客都來了。
兵祖二弟子劍聖李彥第一個趕到了平城,畢竟是師尊重開鍛爐,這可是兵祖一脈的大事。
大俠客史阿與韓炜關系極佳,又是劍神首徒,這品劍論劍之事,他絕不會袖手旁觀。
麒麟閣與英雄樓可以說是如今江湖之内兩大劍派,并且幕後之人也都是韓炜。這兩派到來,自然是理所應當。
韓炜見既然如此,便昭告天下要于平城舉行論劍盛會,并由兵祖玉乙,排下神兵榜,奪得榜首者,便可在神兵爐内鑄造兵刃,種類不限制。
玉乙老道聽了韓炜的說辭,頓時充滿了興趣,這老道本來就玩世不恭,聽聞此言,老懷大慰。
便言道:“論劍會?神兵榜?善,大善!還是九曲兒心思活泛,有趣,有趣得緊!”
就這樣,幾乎全天下的武者都會來到小小的平城,如此盛會,絕對不容錯過。然而,韓炜也是想以此會來更多的招攬一些高手,從而為自己效力。
神兵論劍,武林盛會,海湖皆驚,天下震動。
首先,以武立國的江東孫氏就十分的關注此盛會。而江東頗具規模的武學大派,便是陸家劍堂。劍堂對于此次神兵論劍異常的關注,所以一定會派弟子前來赴會。
劍堂乃陸家上代家主陸康所設立,陸康年少時以義烈著稱,刺史臧旻舉為茂才,出任高成令。縣在邊垂,民風彪悍,治安紛亂,家家戶具有刀劍弓弩以備不時之需。陸康到後,重整民風治安,以恩信為治,并教百姓習劍修德,遂寇盜亦息,州郡表上其狀。後光和元年,陸康遷武陵太守,轉任桂陽、樂安二郡太守,所在之處無不為人稱道。
劍堂便是在陸康為官時間逐漸完善,并形成規模。
再到後來,袁術的割據勢力,屯重兵在鄰郡九江郡的郡治壽春,袁因為軍隊缺糧,向陸康索要米三萬斛。陸康認為袁術是叛逆,閉門不與之來往,而且整修戰備準備迎敵。
袁術大怒,派遣還寄居于自己麾下的孫策攻打陸康,将廬江城池層層包圍。陸康率軍隊固守,手下皆是劍堂弟子,之前有返鄉省親的,聞訊皆返廬江,乘夜爬城牆回來協助守衛。
陸康率領劍堂對抗孫策,一直堅守了二年,最後長子陸儁、從子陸駿二人皆被孫策陣斬,導緻城池陷落。之後月餘,他年紀老邁,油盡燈枯,也就病逝了,時年七十歲。螟蛉之際,陸康将劍堂主人之位傳給次子陸績。
陸績少年成名,劍法出衆,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曆法,星曆算數無不涉覽。也堪當劍堂之主,後來孫策馬踏江東,在江東大儒張昭的引薦之下,親自登門謝罪,以求陸家可以出手襄助。
陸績也是明理之人,當年各為其主,孫策殺兄,也是無可奈何。隻是孫策提及劍堂之時,陸績卻婉言拒絕。
“吳侯,非是在下介懷舊怨,隻是家父臨終時嚴令劍堂不可參于諸侯紛争,堂中各長老也決然不允。”陸績雖然願意出山襄助孫策,但隻是他一個人而已。
孫策見狀,極為不悅,他要的是劍堂,而不是陸績一人。便說道:“難道堂主還不能一言九鼎嗎?!”
陸績有一說一,如實回答:“在下雖為劍堂主人,但卻不敢違背劍堂規矩,還請吳侯不要強人所難。”
孫策怕陸績也無法得手,便不再施壓。
自此,劍堂在江東的地位頓時水漲船高,海湖之士皆言劍堂勢力雄厚,連吳侯都被拒之門外。
劍堂說是一個武學門派,卻行事低調。外人看來,倒像是陸家教授自己子弟的劍館,但其地位尊崇,毋庸置疑。孫策也想自己的子侄兒女們入劍堂習武,多次施壓陸績,陸績無奈隻好與劍堂諸位長老商議,最後還是妥協答應下來。畢竟,若真惹惱了吳侯,陸家在江東恐怕是難以立足。
後來,孫策任命陸績為郁林太守,加偏将軍,可自領一營,建制兩萬人。意欲讓其往交州發展,然則卻天妒英才,這一去,劍堂之主陸績便再也沒有返回江東。
陸績學養深厚,為官不是他的志向。雖有參加軍事,但著述并沒有廢棄,曾為易經作注,又作渾天圖。後身染重病,自知将會逝世,便作辭說:“有漢志士吳郡陸績,幼敦《詩》、《書》,長玩《禮》、《易》受命南征,遘疾遇厄,遭命不幸,嗚呼悲隔!”又曰:“從今已去,六十年之外,車同軌,書同文,恨不及見也。”時年三十二歲。
陸績一句“六十年之外,車同軌,書同文,恨不及見也。”便算出了六十年後天下将統一,孫策深信不疑,而然這算的雖準,卻并非江東孫氏。
言歸正傳,這劍堂之主故去,劍堂不可一日無主,新任堂主将在年輕一輩之中選舉。又臨神兵論劍,故而堂中長老們商議,兩會并一,新一代的弟子若能在平城論劍時奪魁,便為劍堂之主。
趁着陸績的死,陸家勢力再次削弱,孫權進言兄長孫策道:“如今劍堂主人大選,可讓紹兒參與其中,若能奪得堂主大位,那劍堂便又離我孫家更進一步。”
孫策聽後,深以為然,頻頻點頭道:“仲謀所言極是,今日便召回紹兒,囑咐他務必要奪魁。隻是平城……韓炜也在,他若得知紹兒前往參加論劍,豈不是?!”
孫權急忙勸解道:“兄長多慮了,尚香已然是涼王王妃,還保全不了紹兒嗎?!更何況,此次并非涼、吳相争,隻是武林盛會而已,紹兒帶表的是江東陸家劍堂,并非吳少主。再者,韓炜畢竟是紹兒的姑父,想他也不會加害。”
孫策想了想,便道:“也罷,你速與尚香去書,讓她多多照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