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五年三月,身在益州的劉焉突然出現在了漢中。現在的漢中雖然名義上被張魯截斷了,但是其實還是掌握在劉焉的手上,因為張魯可能是劉焉的假子。假子就是假兒子,因為相傳張魯的官職就是他母親委身給劉焉求來的。
張魯的母親也是五鬥米教的骨幹人物,三國志劉焉傳裡面記載:“以鬼道,又有少容,常往來焉家,故焉遣魯督義司馬住漢中。”
鬼道,其實就道術,古時候的道術往往都和鬼神挂鈎,并且會占蔔。有少容是說她長得很年輕,雖然不清楚張魯的年紀,但是至少也在二十五歲甚至以上的年紀,所以張魯母親至少也是四十歲以上的人了。古代女人因為化妝品裡面含鉛過重,過三十歲之後就特别顯老,所以有少容說明張魯母親保養有術。
這樣一個寡婦經常出入劉焉家,發生點什麼似乎很正常。而且劉焉死後,劉璋就以張魯“不順”的罪名,将她殺死了。不順就是不聽話,張魯到漢中不過才三年,根基不穩,而且母親和家人都在成都,怎麼可能會不聽話?
張魯對于劉焉的到來,很是小心的服侍着,這個時代的人對于女人改嫁看得并不重,畢竟班婕妤寫《女誡》才不過一百多年,隻有那些大世家的女人才看中,比如荀爽的女兒荀采,她就是不想改嫁最後上吊自殺了。
劉焉這一次到漢中是有重要的事情,他和馬騰、韓遂等人暗中聯系了起來,想要突襲長安,救出小皇帝。
董卓的軍隊一直多放在左馮翊和京兆尹的東部,用來防備劉充。之前徐榮被殺、李傕兵敗,讓他害怕劉充會攻打他,所以着重在河水沿岸以及潼關設防。除此之外,他還在武關設防,防備劉表從南陽進攻。
這樣一來,對于西面的防守就松懈了。
劉焉正好看到了這樣的情況,于是就和馬騰韓遂聯系,想要攻打長安。在長安城中有他的大兒子劉範、二兒子劉誕為内因,隻要掌握好時機,奪去長安完全是可行的。
劉焉攻打長安的目的雖然有解救天子,但是他還是為了自己。作為一個想要當皇帝的人,他需要大義的支持。他雖然是漢室宗親,但是和現在皇帝的血脈差的太遠了,想要直接稱帝肯定會遭到很多人的反對。所以他需要一步一步的來,先封王再稱帝。
而封王卻不是那麼容易的,需要一個天大的功勞來支持。而天下最大的功勞莫過于救駕了,隻要解救了天子,他就可以順理成章的封王,到時候想要當皇帝就容易的多。
不得不說,劉焉的想法很好。但是他将董卓想的太簡單了,董卓這兩年雖然有一些混吃等死,在郿塢整天吃喝玩樂,但是他對長安的掌控并不弱。
沒有王允,呂布不會造反,想要向曆史上那樣消滅董卓根本不可能。隻要董卓能夠守住東部,他幾乎就可以老死在關中。
而馬騰、韓遂等人,和董卓比起來可就要差得遠了!董卓現在權勢滔天,軍中羌胡無數,雖然劫掠百姓,但是整體上并不混亂,和李傕、郭汜内鬥的時候可要強大的多。
馬騰、韓遂等人一有動靜,就被董卓察覺了。因為身邊有着劉充這樣一個老虎,董卓并沒有完全堕落,他時刻都保持着警惕。
劉焉和馬騰、韓遂在陳倉會合,就像郿縣進攻。劉焉對兩人和西涼豪強們保證:“隻要能夠解救了天子,我定然會保舉諸位入朝為官,必以征西、征南之位屬之。”
張口就許給馬騰、韓遂征西将軍、征南将軍,劉焉打的是好算盤,完全就是一個空頭支票。打下長安,馬騰、韓遂高官得坐,那麼他這個策劃者總不能必他們兩個低吧?要是打不下長安,他也沒有什麼損失,到時候接上兩個兒子退回漢中,繼續當他的土皇帝。
馬騰、韓遂等人得到了許諾,立刻帶兵包圍了郿縣,準備進攻郿塢。他們以為董卓還在郿塢,隻要抓住董卓,或許可以直接讓長安投降。
可是他們哪裡知道,董卓早就會長安了,守在郿塢的是段煨。段煨和“西涼三明”之一的段颎是同族兄弟,也是軍中宿将,非常善于帶兵。
馬騰、韓遂等人攻打了幾天,都被段颎給打退了。
劉焉看到這樣的情況,就對兩人說道:“郿塢易守難攻,還是攻打長安為好。”
兩人覺得也有理,就準備第二天起兵去長安。可是就在當天晚上,他們就被董卓軍攻擊了。
帶兵的人是呂布,呂布和董卓兩人雖然也有不少矛盾,還是發生了呂布和董卓侍女偷情的事情,董卓也拿過手戟擲過呂布。但是呂布并不敢反抗董卓,對董卓非常畏懼。
這種畏懼讓呂布感到很恥辱,他的性格和狼很相似,兇狠殘暴。他在董卓這裡受到了屈辱,卻讓他對待别人更加兇殘了。
他帶兵沖進了馬騰、韓遂的大營,一連殺死了四五個西涼豪帥,吓得西涼軍根本不敢和他打仗,看到他的旗幟轉身就逃。馬騰、韓遂看到大軍崩潰,也連忙撤走,連劉焉都顧不上了。
好在劉焉帶來的軍隊不多,而且在最後面,看到西涼軍大營亂了起來,立刻向着斜谷道逃跑,返回了漢中。
馬騰、韓遂等人逃回涼州,呂布率軍追擊,斬殺兩萬餘人們雖然有不少是殺良冒功,但是殺死的西涼軍至少也有一萬以上。
董卓如此大勝,立刻将劉焉的兒子劉範、劉誕等内應殺死,然後讓李儒進攻,向小皇帝上書,請封秦王!
小皇帝哪裡敢反對?他現在完全是身不由己,印玺都不在他的掌控當中,隻能同意。
于是在初平五年四月十三,董卓在長安接诏,并且昭告天地,成為了東漢第一個異性王。
這件事很快傳遍天下,天下諸侯嘩然!一時間所有人都暗流湧動了起來,每個人都在謀劃着對自己有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