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這個曆史挺靠譜1:袁騰飛講中國史上

07.百家争鳴,科技發展

  無為才能無不為

  春秋戰國,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文化高峰期,正在經曆社會大變革的各諸侯國、各階層,都對社會變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張,一時間形成了百家争鳴的文化現象。

  春秋時期,兩位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孔子。老子,道家創始人,道家跟道教不一樣,道教是中國古代神仙方術、原始巫術的集合體,吸收了道家思想之後,形成了道教。道教形成之後,神話老子,把他捧為太上老君,就是在爐子裡煉孫悟空的那個白胡子老頭。不過曆史上确有其人,但生平事迹不詳。隻知道他是道家的創始人,有人說他叫老聃,也有人說叫李耳。

  他的學說有兩個特點:第一,樸素辯證法;第二,無為。政治上主張無為,無為好不好?老子為什麼主張無為?有為什麼樣?誰有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春秋五霸這些人有為,戰國七雄、商鞅變法這幫人有為,有為的結果是生靈塗炭,烽火連年。老子看到這種情況,提出咱們應該無為。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樣的狀态最佳,人與人之間沒有了戰争。老子希望退回到原始社會,他認識不到未來有共産主義社會,他隻能認識到我們怎樣才能避免這種悲劇戰争,所以就提倡無為,同時他認為人一定要順應自然,自然就是天道。老子的《道德經》,上來第一句話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我說不清到底是什麼東西,我隻能強名之曰道,按我們的道理講,道就是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強調的就是天人合一。他認為國家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而道最大。道才有天,天才有王,王是萬人之主,還遠不如道,那麼普通百姓就更加要順應自然規律。

  順其自然的衍生狀态叫以柔克剛,最簡單的道理是水滴石穿。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比如你嘴裡最硬的是牙,最軟的是舌頭,你老了,掉牙不掉舌頭;大樹比小草高大強硬吧,七級風一來,大樹連根拔,沒見過小草滿天飛的。杯滿則溢,隻有空杯才能倒進水,所以無可以生有,有就不能再生了。中國現代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把人分成四種境界:天地境界、道德境界、功利境界和自然境界。咱們一般人是在功利境界,殺人犯、強奸犯這都是自然境界。道德境界就是聖人們,他認為中國古代達到天地境界的隻有一人,就是老子,孔子都隻在道德境界。

  一般我們在功利境界的人,是貴有不貴無,我們有什麼比什麼,比有錢,比有房子,比有車,比我爸爸比你爸爸官大。而老子是貴無,看破放下,四大皆空,六根清淨,你才能有成就,無為才能無不為就是這個意思。

  既要仁愛,又要有禮

  處在道德境界的孔子,跟老子的見解就出現了分歧。孔聖人提倡有為,所以孔子這一生很辛苦。

  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思想家、教育家。他在中國古代,尤其元朝以後,被稱為大成至聖先師,集萬般禮法道統學術之大成的萬世師表,老師的祖師爺,所以台灣把9月28日孔聖人的誕辰,定為他們的教師節。大陸的政協委員曾經建議把我們的教師節也從9月10日改到9月28日去。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和“仁、義、禮、智、信”的五常,這些觀念一開始都是源自孔子的思想,其後才被董仲舒等人整理出來。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個仁,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學》的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就讓我們要親民,也就是孔子仁者愛人的意思。人指的是别人,愛跟你不相幹的人,統治者愛被統治者,被統治者要愛統治者,讓世界充滿愛,這不就是和諧社會嗎?這種仁愛比耶稣的觀點早了五百多年,所以中國的聖誕節應該和教師節同一天,也改成9月28日。

  孔子還強調禮,強調貴賤有序,尊卑有位,恪守本分。他認為春秋戰國時下面人不把周王室放在眼裡,屬于禮崩樂壞,對此很不滿。他認為讓世界充滿愛的最好辦法,就是每個人都遵守自己的本分,心裡别存非分之想,是哪個階層的人就要對自己的生活知足。諸侯老老實實做諸侯,大夫老老實實做大夫,别大夫想做諸侯,諸侯想做天子,那就亂套了。為了國家穩定社會和諧,勢必要克己複禮。

  但孔夫子這個主張是非常天真的,中國古代禮制森嚴,所有的東西都能體現出等級來。天子頭戴的皇冠,看着好像腦袋頂一搓闆,垂着算盤珠子。這珠子都有講究,天子要垂12串珠子,諸侯垂9串。韓國的曆史劇裡面,韓王一出來戴的那個就是9串,我特意數過,韓國在這點上真沒吹牛,還比較真實,他們戴9串是對的,因為韓王不是天子,中國皇帝才可以戴12串。再比如故宮的大門上,九九八十一顆銅釘,屋脊上九個走獸。你說我們家屋脊上也弄九個,找死呢!我們家蓋房子也用黃瓦,找死呢!這全都有等級的,皇宮九九八十一,親王府八八六十四,郡王府七七四十九,你不能随便來。皇宮的大門可以開幾間,王府開幾間,也是有規定的。孔子就特别強調要維護這個禮。

  大家知道孔子有一句特有名的話,叫“是可忍,孰不可忍”。什麼事兒把老爺子給氣成這樣了?魯國大夫季氏開宴會跳舞,天子跳舞可以動用64人的文工團,諸侯48人,大夫32人,結果季氏居然動用了64人。孔子氣壞了,你大夫怎麼能擺出天子的架勢來呢?這如果都可以忍受的話,還有啥不能忍的?我們今天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孔夫子有病,人家有錢,願意用128個人你管得着嗎?但那個時候禮制森嚴,不但管得着,而且必須管。所以他的核心思想,一個仁,一個禮。

  素質教育的鼻祖

  除了思想外,孔子在教育上也功績斐然,打破了學在官府的情況,使平民有受教育的機會。咱們現在講素質教育,沒有教不會的學生,隻有不會教的老師,你不能用一種方法教學,不能千篇一律。最早孔聖人就是這種主張,孔子一生3000弟子,72賢人,它這3000弟子裡面,年齡最大的跟他差個五六歲,最小的比他孫子都小。他從爺爺教到孫子,不能用一種方法,所以當然是因材施教。那會兒沒有應試,孔聖人絕對是搞素質教育的。好多教育思想對今天都很有借鑒意義,咱們現在一寫教育論文,動辄蘇霍姆林斯基說,或者杜威說,還不如先研究一下孔聖人怎麼說的。

  為了素質教育的推廣,孔子編訂整理了《詩》、《書》、《禮》、《易》、《春秋》,這就是後來儒家的五經,本來還有一個《樂》,隋朝的時候還是六經,後來這部經失傳了。孔子的标準像就是兩手兇前一搭,佩劍。一般情況下,畫像上邊有一個題款,寫的是大成至聖先師,或萬世師表,兩邊是一副對聯:“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經垂憲萬世。”這個對聯說明了孔子述而不作,《論語》雖是他說的,但不是他寫的,是他弟子整理的。看來大人物都是這樣,釋迦牟尼隻講,也不會自己寫,穆罕默德也這樣。

  老子和孔子是春秋時期的兩位著名思想家。尤其孔子的儒家思想,成為後來曆朝曆代的指導思想。

  百家争鳴

  戰國時儒墨道法百家争鳴。

  首先看墨家,墨子提倡兼愛、非攻、尚賢。兼愛就是愛一切人,這個有點兒跟仁者愛人相似。非攻就是不要戰争,不要打仗,保家衛國還可以。尚賢,任用賢人,進行選舉,最好國君都選舉産生。這個不太現實,那是選美國總統的方法,萬一選出的國君是個犬戎,肯定不讓上。所以墨家思想在中國古代是最不受重視的,就因為統治者不接受。

  這個時候儒家代表是孟子,主張仁政、民貴君輕,政在得民。給農民土地,不侵犯勞動時間,寬刑薄稅。國之根本是百姓,孟子的思想就是民本,是最閃耀人文主義光輝的。他在儒家當中被尊為亞聖,僅次于孔子。

  儒家的另一位代表是荀子,主張制天命而用之。古代畏天,因為當時自然科學知識有限。人們把山崩、海嘯、地震、日食、月食都看做是上天的懲罰,所以荀子提出利用自然來改造自然。後來有人把這種思想發展到極緻,叫人定勝天。這個是不可能的,你勝不了天,該地震就得地震,地震完了這個地方就廢了,得遷走。你說你能戰勝自然,還在那兒建個城市,繼續震,服了吧?千萬别說人定勝天,要不然霸王也不會别姬,但可以利用自然規律來為人民服務。

  今天更不應該強調人定勝天的思想,因為這是非常可怕的,如果過度開發,就會遭到自然的懲罰。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長城是中國農牧業的天然分界線,我們老祖宗很明智,長城以北的地是不能耕種的,隻能放牧,風吹草低見牛羊。現在呢?風不吹都能看見黃鼠狼。哪兒還有草原?就因為長期耕種造成了破壞,我就不信邪我偏種,種的結果是糧食不長,草也不生,變成荒漠了。北京幹嗎老刮沙塵暴?因為長城那邊變成荒漠了。孟子說過,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人都要有規矩,何況自然?

  戰國時期莊子繼承了老子的道家學說。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巧者勞,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蔬食者遨遊,泛若不系之舟。”能者多勞,智者多憂,蔬食者就是平頭百姓,當官的是肉食者。古詩說:“鐵甲将軍夜渡關,朝臣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算來名利不如閑。”大概跟莊子的話是一個意思吧。

  法家、儒家區别大

  戰國時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韓非子。法家咱們講過,商鞅就是法家,法家跟儒家的區别有三點:第一,法家認為曆史向前發展,當代勝過古代,要進行改革,不能以先王之道,治當今之世,就是說别拿前年的内存條來跑今年的新遊戲。從統治思想上看,儒家強調的是法先王,幹什麼事兒得學古代。中國古代最牛的帝王是堯、舜、禹、湯、文、武。沒有一個皇帝,敢說我比這爺兒六個還牛。唐太宗也好,康熙大帝也好,絕對不敢說我比堯、舜、禹、湯、文、武牛,敢這麼說的那是瘋了。當然現在無所謂了,“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法家則是法後王的典型,他們認為以後比現在要強,所以咱要經常不斷地進行改革。可中國古代改革總困難重重,凡進行改革的人最後一般都迹近“奸臣”,就是因為主張改革的人,多少帶點法家味道,跟主流儒家思想違背了。儒家強調尊重祖宗,尊重祖宗的法度。天壇齋宮,皇帝寶座後面有塊大匾,上書四個大字――敬天法祖。我們前面還提過一個提倡改革的人,管仲。管仲也是法家,法家一般不是很看重道德的作用,所以管仲說的話特别好:“倉廪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别在那兒唱高調,吃飽了什麼都明白,以此看來法家的源起,可以追溯到管仲那個時候。

  第二,主張以法為本。人類近代資産階級提倡法制,這個“制”是制度的“制”,強調制度的完善和不可觸犯。法家強調的法治則是以法治國,治“國内的老百姓”,國君不受治。那法律本來就是皇帝制定的,比如說明太祖頒布聖旨:“朕有天下,仿古為治,明禮以導民,定律以繩頑。”我擁有天下之後,讓老百姓都遵守禮法,光有禮法不行,你不聽話就定律以繩頑。冥頑不靈的,繩之以法。皇帝冥頑不靈沒關系,因為皇帝不會不聽自己的話。貴族呢,貴族有免死金牌,憑什麼有金牌呢(奧運會上你又沒拿第一)?因為我祖先有功啊!像清朝的法律裡面,貴族犯罪有八議,跟八議沾邊的,就可以往下減刑。比如說議功,我們家祖先有功,所以應該死刑改無期了,議功、議貴、議親……八議議完,走好吧您,無罪釋放。這個在今天看來很荒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你爸爸有功關你什麼事兒?比如我爸爸是志願軍烈士,我犯死罪了,該槍斃照樣槍斃,不能因為我爸爸是烈士,我殺人就白殺。所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跟韓非子的法治還不一樣,那時候的法治,就是用來治老百姓的。法家和儒家最大的區别就體現出來了,法家強調法治;儒家強調德治,為政以德,強調仁政。法家強調輕罪重刑,不殺不刑無以樹威,吓唬老百姓,讓平民不敢鬧事。

  第三,法家還有一個觀點是要加強中央集權。韓非子主張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他說“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法家思想能夠被秦王嬴政接受,能成為指導思想,就因為這幾點:法後王,主張變革,不拘泥于古代;主張法治;主張建立中央集權。統治者當然喜歡它了,這個東西好,對統治者有用。

  科技在發展

  還有幾件事需要說一下。第一,《春秋》記載,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彗星)入于北鬥”。這是世界上首次關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記錄,比西方早670多年,這是一個世界之最。但咱最早記載了哈雷彗星,它為啥還叫哈雷彗星,不叫魯國彗星?顯然是記載之後,沒有研究。

  第二,十九年七閏,這又是一個世界之最。世界各國的曆法分為三種,陰曆、陽曆和陰陽曆,中國傳統農曆屬于陰陽曆,不是陰曆。阿拉伯曆法是陰曆,即回曆。回曆以公元622年穆罕默德率麥加穆斯林遷徙麥地那為元年,這麼算來回曆的今年應該是13××年才對,但他都到15××年了……,過得這麼快是因為回曆一年354天,它以月亮繞地球一圈為一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這叫做陰曆。陽曆就是地球繞太陽一圈為一年,然後一年12個月,每個月理論上應該是31天或30天,但是沒譜。比如七月大,八月應該小,結果奧古斯都皇帝(屋大維)過生日,加一天,八月就大了。那這一天從二月拿吧,因為那個月殺人,快點過去,所以二月就少了一天,很随意的。中國古代為了指導農業生産,就盡量都照顧到,按照月亮繞一圈是一個月,地球繞一圈是一年,這樣的話,我們一年也是354天,但我們又要照顧到地球公轉的周期,19年裡增加七個閏年,閏年有13個月,所謂的閏二月,就是這一閏年裡有兩個二月;閏七月,就有兩個七月。因為咱們現在都用公曆,你不會在乎這個,要用農曆的話,就經常會提到閏月。咱中國曆法屬于陰陽曆,不是純粹的陰曆,這個原則的确立是很早的。另外,就是出現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著作《甘石星經》,甘德、石申這兩個人寫的,五大行星都有記載。如果從那時候堅持研究,說不定今天已經可以入住火星了。

  第三,物理學方面,《墨經》裡講光學八條。墨子是勞動人民出身,所以他比較注意自然科學、生産經驗這些東西。從這時到牛頓發現光譜,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如果從那時候堅持研究,說不定時光機都已經出來了。

  古代醫學首推扁鵲。名醫扁鵲,脈學之宗;望聞問切,建立了中醫傳統診病法。現在對中醫争論得挺激烈的,民國時就有人主張廢除中醫。有人講其實“中醫”這個詞兒不準确,應該叫傳統醫學,以與西醫現代醫學相區分。中國古代沒有西醫,老百姓看病找中醫,傳統醫學能一直延續到現在,自然有它合理的生存空間。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