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刺事件雖然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可是在能臣幹吏的共同努力之下,很快就平息了下來,同時,官方借着義成公主與長孫無忌留下的名單,不但鏟除了天網這個毒瘤,而且還順滕摸瓜的搗毀了衆多黑暗組織;至于單雄信暗中發展的勢力也清掃一空,看在秦家的面子上,李世民表現出了偉大帝王的寬宏大度,使得單盈盈得以保全,而飄香閣的老闆娘也就是單盈盈的母親、王世充的女兒的下場則是終生呆在監獄,讓朝廷判了個無期徒刑。
至于國事,目下依然是以發展為主,唯有強盛的國力支撐,方才能夠肆無忌憚的南征北讨。
對于大唐未來的走向,李世民很是上心。作為一個皇帝,李世民還是極為合格的,尤其是在用人與納谏上,古往今來都鮮有與他相比。
自李世民當任皇帝以後,大幅度的提高谏官的地位。不怕你不敢說,隻怕你找不到毛病,就算你指出的問題有點尖酸不給他面子,讓他下不了台。他依然會在氣急過後,理性的選擇接受,就算不接受也不會反過來找麻煩。也因如此,群臣議事提谏也就成了風氣。
與曆朝曆代帝王的處事方式不同,别人隻信自己的幾位心腹,但凡重大事情皆由寥寥數人決斷,而李世民卻喜歡拿到台面上來說話,集合衆人之智,一起商議個結果。
發展凝聚國力是第一步,但有一個正确的目标也是關鍵。
對于這個目标的選擇,李世民一如既往的在朝堂上展開了讨論。
對于未來,沒有人比暫住長安的秦風更有發言權。熟知曆史的他,大局走向這方面。整個地球全天下,除非又有第二個穿越者的存在,不然就沒有人比他更有這個發言權。
有他的存在,大唐完全可以渡過盲人摸象的情況,直接進入主題核心。
“以臣之見,我大唐當前的目标應該從兩個方面發展……”秦風在幾位宰相發表看法之後,站了出來,道:“主要方向是大力發展絲綢之路,開發西域,以絲綢之路促進東西方的發展交流。隻要絲綢之路暢通,東西方往來交易的貨物能夠大幅度的提高刺激我大唐的經濟。衆所周知我大唐人少。很多優秀好的東西因為市場飽和而導緻倒閉的局面,我們可以将這些東西運達西方,再從西方購買我們大唐需要的東西,如此互惠互利。我大唐将不會為經濟之事而憂愁。”
中國自古是農業大國,在農作物上有着先天性的優勢。隻要不發生大災難,自給自足是全無問題的。經濟是最大的不足,然而經濟又是一個國家重中之重的關鍵,絕對不能有任何的差錯。
對外貿易是一個國家經濟飽和之後,必需開通的交易渠道,絲綢之路也是因此而存在的。
看通這一點的人不是沒有,但是絲綢之路交錯繁雜,西域諸國關系混亂,大唐現在還沒有控制西域的實力威望,所以大多人都說的非常婉轉,徐徐圖之。
秦風卻是直接點出來,面對皇位上的李世民,面對滿朝文武道:“西域混亂複雜不假,但開通絲綢之路對于大部分的國家都是有利而無害。我大唐大手大腳的幹,能夠得到他們的支持。若是畏首畏尾,慢慢發展,他們反而會輕視我們。至于開通絲綢之路會涉及一些人的利益,從中破壞幹涉。這個是百分之百的事情,不用懷疑。随便說一個吐谷渾,吐谷渾最不想看到的就是絲綢之路通暢,若絲綢之路開通,他們必将幹涉。可那又如何,在這種大局發展上,遇到情況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要做的是克服而不是退縮。吐谷渾來擋路,我們一腳踢開就是了。”
李世民滿懷雄心壯志,對于秦風這霸道的觀點極為認同,颔首道:“繼續說下去!”
秦風道:“這第二點也很重要,但急不來,真正是需要徐徐圖之的。絲綢之路是對外貿易的關鍵,将來會成為大唐的經濟命脈之一。但是正如諸位憂心的一樣,西域并不安分,關系錯綜複雜,戰事不斷,很容易造成絲綢之路的堵塞。我大唐經濟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這俗話說得好,人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漢朝能夠開通絲綢之路,我們難道就不行?他們往西發展,我們可以向東嘛……這第二點便是航海業。制造能夠抵抗海風海浪的大船,揚帆出海。開通一條甚至無數條海上的絲綢之路……大海浩瀚,任意馳騁。天下之大,列國無數都是我大唐貿易的對象。不但可以将我大唐的文化傳播出去,還能獲得足夠的利潤。關鍵船運的人力物力遠遠要遜于陸運……”
秦風帶着幾分激揚的說着,整個大殿頓時靜寂無聲。
這打破局域的限制,開通絲綢之路是在這個時代是大勢所趨的事情。
畢竟時代在進步,思想方向也必須随着時代的進步而進步。在強大在繁華的國家,如若依仗着自己的強盛而固步自封,終有一日會成為過去式,讓人踩在腳下,翻不得身。
将文化傳播出去,将自己國家的特産銷售出去,以刺激王朝國家經濟,這是勢在必行的。
尤其是唐朝經過隋末動蕩之後,人口銳減,市場所需太少,很容易就進入飽和期。這飽和期的更是需要對外貿易來彌補這個空缺,重新開拓絲綢之路勢在必行。
這個時代,并不缺深謀遠慮之士,看破這一點的不在少數。先前的讨論也說及此事,秦風相較他們隻是說的更加肯定,倒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是發展海上絲綢之路便有些駭人聽聞了。
在唐朝也并非完全沒有海上貿易,三國時期,東吳孫權便派遣過商船出海,但是因為科技的原因,當時的造船業遠不足以制作能夠抵抗大風大浪的大海船。最關鍵的還是上帝之眼看的那麼清楚,沒有向那方面發展往那方面考慮。畢竟在古時候,但凡在宋朝以前,中國王朝的發展核心都是在西北的關中北地以及中原一代,江南屬于偏遠地區,并非發展的重心地。而航海最關鍵的地方便是在于江南一代。這江南都沒有發展起來,又談什麼航海?
在秦風的記憶中,江南的發展源于安史之亂以後。長達七八年的安史之亂給關中、北地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使得百姓南遷,經濟南移。又因陸路絲綢之路中斷。海上絲綢之路也順勢而起。到了宋朝,尤其是南宋。作為一個偏居一隅的王朝。他們的經濟能夠完全不受地域的影響,航海給他們帶來的利潤是不可估算的。
作為一個後世人,秦風很清楚的明白海路運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較為陸路絲綢之路更為便利,越早發展對于國家越有利處。但是以目前的情況而言,開通海上絲綢之路海上存在着一定問題。
目前的造船技術并不發達,指南針和水密封艙等航海技術都不到位,牽星術、地文潮流等航海知識也等于零。
即便秦風明白航海是未來的大勢所趨,也不敢貿貿然的就帶動大躍進。免得過于急進。從而造成不可估算的災難,但是他也不能不說。不說的話,難免又要走許多的彎路,是以提議徐徐圖之。就算如此,朝中文武也是驚疑不定,一陣目瞪口呆。秦風說的發展航海事業,是超出這個時期的東西。
李世民這優秀的君王外加房玄齡、杜如晦、魏征這些治世英傑一個個都有些驚疑,何況是其他人。大多無法明确的從理智上判斷羅士信說的有沒有道理,無法判斷也就說不出話來了。
最終房玄齡道:“大總管為何會有此想法?”
秦風作揖回道:“在多年前。我遇到一個奇人,叫鄭和的,他是一個旅行家和商人,喜歡四處遊玩走過許多的國家。據他所說。大海遼闊,無所不達,隻要有抗的起風浪的船。可以通過大海的便利,抵達很多很多的地方。我就想當初漢武帝打通西域。我們才知道西域之西還有廣闊的天地。這大海之東,又何嘗沒有一副天地?漢朝能夠做到的。他們一樣能夠做到。隻是需要時間的累積,臣認為隻要有心,慢慢做終會取得成果。可我們什麼也不幹,什麼都不會成功。”
鄭和什麼自是他胡謅的,他不能說自己是穿越來的,知道未來大局的走向,隻好将鄭和這個曾經七下西洋的牛人給搬了出來,以增加說服力。
對于秦風的第二條提議,李世民并沒有立刻同意。這種國策上的大事,也不是輕易草率決定的。在公私上,李世民這個皇帝向來分的清楚,哪怕他與羅士信關系在好,在信任他也不會盲目聽他一個人的片面之詞,将此事推遲幾日重新商議。
向西發展,大力發展陸上絲綢之路,這一條卻是無用置疑的。
當日朝會結束,李世民便派遣使者西行,出使西域為開通絲綢之路打下基礎。
同時,也加強了西域的兵力布局。
散朝之後,李世民召見了房玄齡、杜如晦、魏征、秦風與太子李承乾在甘露殿繼續着他們的小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