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
禦書房内,李世民高居首位批閱奏折,頭都不擡的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字。過兩天秦風就走馬上任,作為為挺秦風的人物,怎麼也得了解秦風的想法不是嗎?
半個時辰後,李世民總算把一堆奏折批閱完畢,這其間,也時不時的留意秦風,見他穩坐如山、沉靜自若、不焦不躁,李世民暗自點頭。
冷落秦風是故意的,也是李世民對秦風的一次考驗。
李世民對秦風寄予厚望,希望他成為李靖、李績一樣的統帥,而不是秦瓊、程咬金、尉遲恭這種沖鋒陷陣的猛将。猛将,大唐從來不缺。
優秀的統帥要有一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的心,如果秦風坐立不安,李世民還真要大失所望了。
李世民突然問道:“你認為我大唐最大的優勢是什麼嗎?”
秦風道:“大唐的優勢在于土地遼闊,人口衆多,錢糧不計其數。”
這是人盡皆知之事,毫無新意。
李世民不置可否。
“這是我大唐沒有失敗的理由,卻不是獲勝的關鍵。”不待李世民發問,繼續道:“咱們先做最壞的打算吧。”
“‘孫子兵法有雲:夫未戰而妙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妙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遠處乎?’你未算勝,而先慮,是否太過悲觀?”李世民皺眉道。
“先賢告訴我們,算得多,想得多,沒有壞處,如果我們隻着眼于眼前,而不考慮後事,萬一戰局不利,豈不是手慌腳亂?”秦風反駁道。
李世民道:“好吧!那你說說你的看法。”
“這是最壞的打算。”
秦風笑了笑,道:“也是絕對不會出現的結果,之所以這麼說,我是分析一下土地遼闊、人口衆多、錢糧如山的好處。”
“土地遼闊、人口衆多、錢糧如山表示我大唐後繼有力。”
李世民雙眼一亮,道:“朕好像有點明白你的意思了。你繼續。”
“如果戰局敗壞,我認為最終勝利的還是我大唐。”這是論點,也是抗日戰争證明了的結果,也是不可否認的結果,必須得堅持。
“那種情況之下,會經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敵進我退;這個階段或許會持續一兩年,我們且戰且退,利用遼闊的土地,用空間換時間,在後方儲備物質,為将來的反攻做好準備。第二階段,就是我大唐和突厥在戰場上達到一個戰略平衡,也就是說,這個階段的突厥人需要消失占領我們的國土,我們也需要休生養息,以達到訓兵、儲備糧草的目的,一旦突厥無法在大唐戰場上獲得徹底的勝利,那麼,他們内部就會矛盾叢生。因為突厥不是一個部落,軍隊也不是控制在颉利一人的手裡,一旦分贓不均,桀骜不馴的突厥人自己就會大打出手。突厥人素來貪婪,我們在這個時候可以用利誘等手段分裂其内部,讓其不能上下一心,最終,突厥将會陷入無盡的内亂之中……”
李世民虎的站了起來,眼睛裡閃爍了一種濃濃的震驚,秦風的大局觀完全超過了他的年齡界限,他在這個年齡階段,絕對沒有這種的眼界和遠見。
自渭水之盟後,奮發圖強的李世民一直在為未來的戰争而準備、積蓄着。他信心十足,覺得戰争一定是以大唐獲勝而終,其信心的源泉正是大唐遼闊的戰略縱深,以及龐大的人口基數與如山糧草。
秦風一番話,與這位偉大的戰略家不謀而合。隻是,在語言組織能力方面,羅通更加通俗易懂而已。
刹那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的李世民,一顆心砰砰直跳,他發現自己已經有理由也能夠說服朝堂上的那些老頑固了。
“第三個階段,就是戰略反攻,任何侵略者都是不得人心的,曆史早已證明,異族善搶而不會治國,他們大肆掠奪的時候,已經失去了人心,已經把自己放在了千百萬大唐百姓的對立面,那時候,他們的對手就不僅是大唐的軍隊了,還有成千上萬、無處不在的平民百姓,您想啊,獵人會下陷阱,江湖俠客會暗殺、刺殺……那時候突厥人内憂外患,就是我們反攻,收複失地、擊敗突厥的時候了。”後面的預測,秦風就簡單的說了,說得太多,反而不好。
秦風的話,李世民一時間還消化不了,信息量有些大,有些地方還需要慎重考慮,但總體感覺羅通說的非常有道理。同時,北伐的念頭也更加堅定了。
李世民在震撼、心動之餘,一雙眼睛對準羅通閃閃放光,那就像是一匹惡狼突然看到美味的獵物一樣。
李世民那眼神,看得秦風有些發毛。
“軍隊呢!在你眼裡可有不妥之處?”
府兵制是初唐軍隊精華之所在,經李世民等有人大力修改,目前成為有史以來最完善的軍制,也是李世民自豪的源泉。
“府兵是我大唐兵源根本,特點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大唐軍府遍布天下,共計五百三十三府,加上大唐尚武,百姓骁勇,人人樂于從軍,故而兵源源源不斷,所以說着府兵制乃我大唐強盛根本。”
“最強的往往是最緻命的罩門,以上是府兵制的優勢,卻也是府兵的制缺陷。”
肉戲來了,李世民頓時打起精神仔細聆聽:“你繼續。”
“兵農合一,注定府兵不會成為精兵、強兵,也不能為我大唐征戰四方。他們身兼兩職,戰時為兵、平時為民、訓練也就不足了。心态與意志方面更加不如常備軍,府兵的好處在于一征用即可獲得百萬兵員,而不用花太多時間來訓練就能上戰場,同樣也為國家減少開支;而劣勢也很明顯,比如說,戰鬥力不強、意志不堅定、戰友間沒有默契……。您也知道,不是經常一起訓練的士兵是不會形成團隊精神,沒有團隊精神,就沒有信任,沒有信任,戰鬥力就大打折扣。”
李世民皺眉道:“團隊精神是何物?”
“團隊精神,簡單來說就是大局意識、協作精神和服務精神的集中體現。團隊精神的核心是協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體成員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統一,并進而保證組織的高效率運轉,最終集大家之所長,用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效果圓滿的完成共同目标。而軍隊是一個整體、一個完整的團隊,誰也少不了誰,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既定的任務和位置,就像八卦陣中的八個方位,缺一不可。軍隊的目标是戰勝敵人,隻有上下一心,才能取得最大的戰績,戰友是什麼?戰友就是自己最親近的人,是在戰鬥時期可以用性命相托的人,沒有經過長期的訓練與磨合,将士們根本無法發揮出一個人應有的力量,因為彼此間的不熟悉,導緻大家不敢以性命相托,人一旦有了猶豫,一旦有了瞻前顧後的心思,平時的戰鬥力發揮出五成就很不錯了。這樣的軍隊打順風仗還行,一旦遇到了敗仗,人人惜命之下,一支軍隊立馬轟然崩潰。”
秦風話音方落,李世民“刷”的一聲,站了起來,虎目瞪着秦風,眼中竟露出不可思議的神色。
今日他剛剛得到兵部尚書李靖送來的資料,今年新招募的府兵高達十萬,但是卻戰鬥力一塌糊塗,根本沒有擰着一股繩,情況與秦風說的沒有絲毫差錯。
秦風說的道理簡單易懂,但卻是千年不變的真理。沒有人比李世民更知道團隊配合作戰的重要性。
李世民是一個天生的王者,天生的帥才。他打仗有一個特點,穩中求勝,謀定而後動。每每與敵人交戰,李世民大多都是先以防守為主,将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然後在尋求戰機進攻。
在進攻的時候,李世民還有一個特點。他喜歡讓大部隊上前厮殺,然後自己領着小股部隊,親自突擊沖垮敵人的陣營。
這支部隊正是威震天下的玄甲軍。
而玄甲軍除了個人的勇猛之外,最讓敵人聞風喪膽的則是幾千人形同一個人的默契無間。試想一下,集中了幾千人戰鬥力于一體的團隊,暴發出來的威力可想而知了。
玄甲軍上至李世民,下至普通士卒,穿着統一的铠甲,騎着統一的戰馬,聲勢上已經高人一等,他們一旦沖鋒,就如同黑雲一般壓向敵陣,聲勢迫人,加上玄甲軍本身的精銳,幾乎無堅不摧。
當秦風把團隊精神詳加解釋,李世民一下子就明白了。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默契十足的軍隊不但需要大量時間,也需要驚天的财富去供養。
“你怎麼對待軍隊,軍隊就用用對等的能力來回報。要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天下間哪有這麼好的事情。軍隊是一國之根本,容不得半點忽視。除了以上這些,府兵制還有一個足以讓一個王朝覆滅的缺陷。”
冷笑一下,李世民有些不屑的說道,“哦,臭小子,你倒是和我說說,府兵制足以讓一個王朝覆滅的理由。”
府兵制脫胎于三國時期魏國的屯田制,是李世民和滿朝文武總結曆代王朝的軍隊制度後反複推敲得出來的結果,是李世民的得意之作。
府兵沒有固定的最高軍事長官,交到外族将領手中也放心,而且府兵寓軍于民,由六等以上農民之精壯子弟組成,平時在家耕種,農閑時接受軍訓,遇有戰事,則奉命征調,事畢返回所屬之沖折府,因此,既不擔心府兵謀反,朝廷也不用承擔巨大的軍費,是一舉兩得之制度。
秦風竟然直斥其非,李世民自然不服氣。
“亂世剛剛結束,士兵為了保護來之不易的安甯生活,還能同仇敵慨。可是以後呢?當士兵們的後代習慣了安逸的生活,他們還願意去賣命嗎?士兵中有的人頭腦靈活善于經營,可這部分畢竟是占少數,更多是老實巴交的普通百姓。兩代過後,生活上、财富上的差異就會顯露出來,富有的人就會想盡辦法鑽律法的空子,或者會雇傭窮人家的男丁冒名頂替,或者會收買地方官員開具各種假證明以避兵役。同時,也有可能出現地方軍官虛報人數以吃空饷的現象,也有可能出現貪污府兵補貼的現象,這種情況下,一旦出現大規模的戰争,國家将會出現無兵可用的窘境。”
“總而言之,府兵制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一旦發生重大的突發性戰事,聚焦緩慢,贻誤戰機;二、戰鬥力低下,沒有制勝的本錢;三、意志力低下,對軍隊、對國家沒歸屬感;四、貧富差距讓兵役失去公正。”
募兵制取代府兵制的主要原因,正是以上這幾點,所以,秦風根本不怕說錯。
李世民讓秦風說得額頭冒汗,秦風心知自己所料不差。畢竟是見過大世面的人物,僅僅隻是片刻李世民便已恢複了平靜,也不瞞秦風,苦惱道:“朕戎馬半生,你說的朕又如何不知。隻是在沒辦法下,府兵制是最佳的兵役制度了。”
“我大唐以軍功論成敗,所以将士聞戰則喜。隻是毫無章法的打仗,便是勝了也是慘勝,畢竟戰場上一動就是幾千上萬人的戰争,一個人再強也不濟無事,隻要對方有三個人協同默契,一人攻上路,一個攻下路,一人擋住他的攻擊,那麼,這名勇士隻有死路一條,一名百戰老兵,可不是那麼好訓練的,少了一個就少了一個了,這是短時間内無法彌補的損失,這樣的混戰打下幾場,老兵們已經所剩無幾了,而這些,都是您需要考慮的後果。”
秦風的話語好像冬天裡的一盆冷水,淋得李世民渾身發寒。作為一個有遠見的偉大帝王,他知道羅通所言并非危言聳聽,所以,他根本無從辯駁。
“慘烈的勝利,對我大唐又有什麼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