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城縣衙。
“剛才陶刺史派來信使,通知吾趕往郯城接诏,看來我們送上去那封文書,還是起到了一些作用。”徐州的使者剛走,韓烈便召集帳下文武官員,在利城縣衙召開了議會。
“天子诏書,陶使君就算對主公有猜忌,以他的為人還是會執行的,看來這次朝廷對陶使君進貢還是很重視的,竟然派出持節使者,想來還有其它指示的。”典農都尉國淵接話道:“以主公的功績,這次想必封賞應該不會太薄,眼下主公在徐州,最缺的還是朝廷的認可,若這次诏書有明确封賞,對主公的地位的穩固與聲名的提升,無疑都有顯著提升。”
“話雖如此,如今主公與陶使君不睦,此次貿然前去,萬一有個不測,豈不是得不償失?”縣丞王豹有些擔憂的道。
“是啊,主公不可輕易冒險,郯城畢竟是陶使君的地盤,若是他對主公下手,豈不是自投羅網?”徐晃等人一聽,一時也紛紛提議道。
“諸位将軍,無需擔心。主公此去郯城,絕無危險可言,陶恭祖這個人,本性還是溫和的,如今主公并未他翻臉,他斷然不會做出如此激烈之事,再說如今朝廷使節在徐州,對朝廷忠誠如一的陶恭祖,就算有心對主公不利,也絕對不會在這個節骨眼,所以主公可以安心前往。”軍師祭酒郭嘉,這會卻是一錘定音的開腔道。
“奉孝所言有理。”韓烈也是欣然贊同道:“子龍與典大哥與我同往,安置民衆一事,待我從郯城歸來再議,不過這段時日,所有人力分成兩個隊伍,一隊調往連雲港碼頭,負責修建碼頭,一隊負責打通灌水、漣水都水域交彙處。”
“不過勞動強度和食物要把握好,切不可出現克扣,以及壓榨百姓的行為,如有出現,嚴懲不殆。”
“喏。”大堂内的衆文武将官齊聲應道。
韓烈趕到郯城之時,宣讀诏書的黃門侍郎,已經宣讀了幾分诏書,第一份自是對陶謙,對于這次陶謙進貢效忠之意,剛剛經曆過董卓之亂的漢帝,也就是史稱漢獻帝的劉協,确實重重的進行了封賞。
除了升任陶謙為徐州牧,加封安東将軍外,還賜爵關内侯。而作為此次進貢的使者,趙昱也獲封為下邳相,而作為這起進貢發起者之一的王朗,也獲封為會稽太守。
三封诏書的宣讀,在郯城自然引起不小的震動,對于陶謙的升官,徐州官吏到沒有太大的驚訝,畢竟陶謙擔任徐州刺史以來,徐州的治理還是不錯的,升官也是情理之中。
但趙昱和王朗也一下子坐到兩千石的郡守高位,多少讓徐州本地的世族有些眼紅和嫉妒的。對于王朗竟然被任命為會稽太守,陶謙雖然表面沒說什麼,心理還是有些疙瘩的,他向來都倚重王朗趙昱兩大徐州名士的,可現在的結果很明顯,這二人早先力勸自己上表進貢朝廷,很明顯是都是預謀意脫離自己,做好自立單飛的行徑啊。
這種背叛,對陶謙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雖說内心頗為惱火,可如今米已成炊,他也隻能暗自吞下這個苦果。而這個時候,陶謙對于第四封诏書,不由起了深深的擔憂。
擔憂自是怕朝廷對韓烈的封賞過重,從而徹底讓韓烈失去控制。前次陳珪提出的驅虎吞狼,看似好計策,結果韓烈卻料敵先機,把臧霸孫觀等人給逼退,把一場惡戰,就這麼風輕雲淡的化解了。
現今想來,陶謙還覺得一陣後怕,韓烈這個年輕人,崛起的實在太迅速了,而且如今看來他手下也是頗有能人,如此人物,豈能不讓陶謙升起戒備。
韓烈一行,快馬加鞭,僅僅兩日之後,便趕到了郯城刺史府,不,如今可以稱之徐州州牧府或者安東将軍府。
在原來的刺史府大堂上,一個提着鴨公嗓子的太監,年約三十左右的黃門郎,看着堂下如此年輕的韓烈,愣了愣神有些不敢相信的問道:“汝是韓烈,韓子揚?”
“回禀公公,正是屬下。”韓烈沉聲應道。
“好,果然是器宇軒昂,不愧為國之棟梁。”那公公點點頭,随即打開盛裝聖旨的黃銅長管,徐徐展開念道:“茲有颍川韓氏子弟,為國盡忠……特诏封為廣陵郡守,領右中郎将一職……”
诏書的文字約有二百字,先是褒揚了一番韓烈曆來功績,最後才是皇帝封賞的官爵,跪在堂下的韓烈,在公公宣讀完聖旨之後,方才俯首拜道:“臣韓烈,領旨謝恩。”
“韓将軍請起吧。”公公看韓烈态度誠懇,微微颔首把诏書雙手呈送了上來。
“多謝公公。”大堂之上,此刻徐州一衆官吏在,韓烈也不可能公然賄賂,所以隻得恭敬的表示了一番謝意。
說實在的,聽完诏書,韓烈多少有些驚喜的,雖說他從虎牢關下就一直有立下戰功,在北海城下收降二十萬黃巾,功勞看似不小,但實際追究起來,罪責同樣不小。
要是在太平盛世的話,韓烈的功勞遠沒有罪責大,但現在是亂世,自然很多法度也就形同虛設,尤其是經曆了董卓之亂的朝廷中樞,更是支離破碎,這也是韓烈能夠一下子得到兩個如此重的官位原因吧。
右中郎将一職,已經步入高級将領序列,廣陵太守,同樣也是一方牧守的實權,韓烈得到這兩個實權職位,無疑就有了統兵權和治政權,那就是真正有了立足根本。
“恭喜,韓将軍。”當那公公宣讀完诏書,原本安靜的堂上,一下子就響起各種議論之聲,羨慕的,妒忌的,腹诽的,不屑的皆有之。
與韓烈關系不錯的糜竺,猶豫了一下,還是主動站了出來,行禮祝賀道。
“多謝子仲先生。”韓烈微微一笑,若有所指的道。
“子揚賢侄,祝賀你榮升,今後的徐州還需要多多仰仗賢侄這樣的大才啊。”陶謙微微一歎,收拾起情懷,遙遙颔首道。韓烈的封賞,雖然過重,但卻并沒有太過出他的預料,原由是他聽趙昱說過,如今長安朝廷紛亂,自從董卓死後,王允主持朝政,呂布執掌軍事,與董卓原來部下大将李傕,張濟等人厮殺争奪,長安之地,可謂是遍地烽火。
王允與韓烈外祖陳耽的關系,陶謙還是知道的,就憑這份情面,韓烈獲封這等高位,也并不讓人驚訝。
“明公缪贊了,小侄年少,今後還需明公多多提攜。”韓烈這個時候,自是不會不識趣,姿态擺的很低的自謙道。
“哈哈。”陶謙開懷一笑,掩飾着内心的複雜情緒,道:“子揚,快過來拜見一下蔡侍中。”
其實韓烈一進大堂,就看到左首上席的蔡邕,轉眼經年,蔡邕比起他在洛陽見到的時候,明顯蒼老了幾分,這次他能夠持節來徐州,卻還是拖了韓烈的福。
要不是王淩和王定有書信給王允,告知王允蔡邕之女,甚的韓烈喜愛的話,前次蔡邕在長安街頭為董卓收屍的行徑,就足以讓王允把蔡邕打入董卓同夥兒殺死,事實上曆史上的蔡邕正是為董卓之死,感懷了一番董卓昔日的提攜之恩,就被王允斬殺在長安城外。
“小侄拜見蔡伯父。”對于自己這個老丈人,大文豪,韓烈内心自是敬重的,執禮甚恭的拜道。
“好,好……”蔡邕這次同意來徐州,也是因為女兒之故,如今見到韓烈,尤其是看到昔日的少年,如今成長至此,欣慰之餘,也是頗為感懷。
雖然彼此都有很多話要交談,但面對濟濟一堂的徐州官員,韓烈與蔡邕都隻是交換了一個默契的眼神,就沒有過多的深入交談。
之後,陶謙在府邸内舉辦了一次隆重的宴會,為這次天子封賞劃上了一個完美的句号。
在郯城盤桓了三日,韓烈與方方面面的人物,都進行了一番打點,多少改善了一些陶謙的關系,這才護衛着說要巡視徐州各郡的蔡邕,離開了郯城。
韓烈離開郯城之日,趙昱與王朗二人也分别離開了郯城,他們離開的目的,自然是前去上任,此次二人都擔任郡國大任,自然也是躊躇滿志。
“景興兄此去會稽,山高水遠,昱在此恭祝兄一路順風。”出城之後,坐在馬車上的趙昱,拱手行禮告别道。
“徐州四戰之地,下邳更是重鎮,元達兄請多保重。”王朗點點頭,作揖道:“韓子揚此人,雄才大略,如今其勢已成,元達切勿招惹此人,以免招來災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