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三,王浩然便把所有即将在大唐第一學府任職的人都召集到學府,為開學做最後的準備。
十四日一早,已經有許多學子陸續到校,這些人都是遠道而來,需要在學府内入住的。
十六日,一千多學子全數到齊,他們各自按照之前所領到關于自己所安排到的班級通知找到自己的位置坐定。除了此時的學子衣着打扮不一樣之外,其它的都與後世的學生入學無異。
王浩然自封自己為第一學府的府長,也就是後世的校長。自從開學之後,他心思基本就花在完善學府制度和教學方式上。他覺得,他這學府之重要,可比熱武器,熱武器成就了大唐的和平,而這學府則将為大唐源源不斷的輸送各個領域上的人才,能使大唐能繁榮昌盛。而且,每個人的壽命都是有限的,而普通後世那般的科技,王浩然窮其一生也不可能把大唐發展成那樣,所以王浩然覺得,他于大唐而言,最為重要的不是他自己能“發明”些什麼,而是把創新思維、把科學理念留在大唐,讓後人能以此為基礎,向更發達的社會前進!
這一年對王浩然來說是豐收之年,學府落成開學、三條鐵路開通,火車所用的是燃油動力、小玉的團隊攻克了電流不穩的難題,如今第一學府可謂是能黑夜如晝。
這三大革命性的事件,大唐百姓們最為關注的還是小玉的電燈,因為第一學府每天天黑到晚上九點之間都會打開廣場照明燈,有不少人還特意在晚上趕來觀賞,然而學府是不允許外人進入的,他們也就隻能在外面張望。這張有如人造月亮的燈塔,照亮的可不隻是黑夜,還照亮了大唐百姓們心中對科學創新的真真切切的敬畏之情。
之前大唐百姓對能成為王浩然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羨慕不已,因為他們的工作體面,還有很好的報酬,而且還有可能因為一件創新而一躍成為腰纏萬貫的富貴之人。而如今他們的想法不一樣了,研究人員在他們眼中變得神聖起來,這是好事,至少能說明老百姓已經深刻的認識到科技的重要性。
人都向往着光明,李世民也一樣,對電燈也甚是着迷,所以對小玉等人的賞賜出手很是闊綽。雖然他賞賜錢财不少,不過他心裡知道,這些娘子軍會在意這些錢财嗎?就如王門的二将三才四子,哪個不是富甲一方?娘子軍研制出如此神奇的東西,能比那些人差?
之前李世民就有關注發電站的進展,雖然王浩然有從中指點,但不可否認的是,發電站、電燈等确實是這群娘子軍用智慧和汗水研制出來了,如此看來,女子無才真的就是德嗎?女子真的隻能在家相夫教子嗎?他突然有個想法,女子能在科技研究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那女子中出現一些治國良才也未必不可能啊?那是否要打破女子不得入士的舊俗呢?
李世民這想法可謂是大膽之極,有如異想天開一般,但他能想到這一點,還是有迹可循的。這十年來,新事物一樣接一樣出現,改善着大唐百姓的生活,特别是這一年燃油動力火車、大唐第一學府、電燈這三大革新事物的出現,幾乎徹底改變了老百姓們的思維,科技創新成了衆人熱議的話題。然而這一切,與朝廷、皇室的瓜葛并不多,完全可以忽略不計,老百姓們認的隻是王浩然和王浩然的研究所,這對朝廷、皇室造成很大的壓力,他們必須有所行動、有所作為才行。可是在科技方面,朝廷實在是無法與王浩然的研究所抗衡,那麼也就隻能在朝廷制度上尋找變革,跟緊創新的步伐。而打破女子不得入士的世俗觀念,李世民覺得倒是個不錯的選擇。
李世民并未召王浩然入宮商議此事,因為王浩然此時的光環太甚了,如若這想法一通過,怕是老百姓還是會把這功績算在王浩然身上。後來李世民在早朝上提出這想法讓朝臣們商議,結果并不理想,除了恩科百人中人,極少人贊同此事,理由很簡單,從古至今從未有過此先例,而且如今沒有女子入士,大唐不也一樣繁榮富強?
這些理由李世民根本聽不進去,他覺得這都是因為朝中大臣都是頑固不靈的老頭子,跟他們談創新,他們便有一大堆古訓能搬出來。
惱火的李世民拍案而起怒道:“古人不用槍支彈藥,你們幹嘛要用?古人不吃炒菜,你們幹嘛還要吃?古人不騎自行車,你們幹嘛還要買?張口閉口都是古人雲古人雲的,卻不知,後人若是不能超越前人,哪來的進步?”
朝中大臣被訓得不敢再頂嘴,年邁了的李世民脾氣越來越大,而年邁了的大臣膽子越來越小。
“唉……還是浩然說得對,長江後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換舊人啊!”
李世民揮袖而去時丢下了這麼一句話,衆多反對的大臣被吓得惶恐不安,這是要撤誰的職?還是要在朝廷中來個大洗牌?
一些有自知之明的老臣深思了幾日,覺得被撤職還不如自己請辭呢,如果自己請辭,太上皇還會看在自己幾十年效忠大唐的份上多有補償,若是被撤職,必然還會帶着一些能力不足之類的過錯,别說補償,沒懲罰就不錯了。
于是再次早朝時就有不少老臣以年邁為由請辭,李世民沒有挽留,一一批準了,自然說一些好話提拔一下他們的後代還是要的。
那些沒請辭的大臣也做出了讓步,允許女子入士的提案終于順利确定下來,并準備專門為女子開設恩科取士。
李世民在忙這事時也還惦記着電燈,召來王浩然讓他也在皇宮裝上電燈。王浩然卻以技術尚不成熟為由拒絕了,皇宮裡個個尊貴,萬一哪個一時好奇去搗鼓電線而觸電,那責任可就大了,還是等技術成熟一些才妥當。一番商議後,最終決定在宣政殿前樹一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