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策行三國

第1844章 自作自受

策行三國 莊不周 3420 2024-01-31 01:12

  荀彧将信将疑。

  谶緯的神秘性有相當部分來自于模糊性,祥瑞災變同樣如此。黃龍見谯究竟是指誰,無法斷言。不過孔融這句話說得對,至少不是指孫策。漢為火德,其色赤,按五德始終說,代漢的當為土德,其色黃,這是天下皆知的道理,而孫策以火鳳為号,顯然并不符合代漢的德行。

  在輿論方面,孫策無勢可借,未嘗不是一個安慰。

  不過荀彧畢竟不是純粹的書生。他很清楚,谶緯這種事真真假假,誰也不說清楚,必要的時候僞造幾條也不難。孫策雖然讀書不多,身邊卻有張纮、虞翻這樣的飽學之士,舜避丹朱的說法就非常流行,很可能就是他們編出來的。舜為鳳鳥,與孫策的火鳳契合,太湖又曾是舜隐居之處,孫策在太湖立營,其中也有深意。

  荀彧向孔融請教該怎麼應付舜避丹朱這件事。孔融也有些撓頭,想了片刻,讓人将祢衡叫了進來。祢衡甩着袖子,大搖大擺地走了進來,看着荀彧笑了笑。“令君當注意修心養性,相由心生,你這副愁苦之容可不宜迎接陛下凱旋。”

  荀彧沒理他。祢衡恃才傲物,嘴損得很。他到長安後口無遮攔,損過的人不在其數。見他相貌出衆,祢衡就說他可以最适合吊喪。光祿大夫趙融體胖,祢衡就說趙融适合監廚。總之沒什麼好話,當然也結了不少仇,沒人願意搭理他,隻能在這兒和孔融作伴。

  孔融把荀彧的難處說了一遍。“正平,你可有解法?”

  祢衡翻了個白眼。“孔文舉,你這可有些鄉願啊。”

  孔融尴尬地笑笑,拍拍祢衡的肩膀。“君子不掠人之美。你們慢慢說,我出去轉轉。”說完便走,根本不給祢衡反對的機會。荀彧看在眼裡,有些後悔。這兩人亦師亦友,臭味相投,那是他們的事,可是讓他們著史未免不妥。看這架勢,他們也沒寫出什麼東西來啊。

  荀彧眉頭隻是微微一蹙,卻落在了祢衡的眼中。祢衡哼了一聲:“令君,你還想聽嗎?不想聽的話,我就出去了,還有一堆書要整理呢,我可沒時間和你在這兒四目相對,看你這張苦臉。你知不知道,你這樣會讓人覺得大漢一點希望也沒有了?”

  荀彧沉下臉,咳嗽了一聲。“正平,說說你的應對之法吧。”

  “随我來。”

  祢衡甩甩袖子,背着手,向外走去,袖子差點甩到荀彧臉上。荀彧很不悅,卻無可奈何,隻得忍着一肚子怨氣,跟着祢衡來到外間。祢衡從架上取下一本書,遞給荀彧。荀彧接過,見是一本新書,墨香濃郁,沁人心脾,紙張淺黃,手感柔軟,封面上題着“豫章逸聞錄”五字書名,又有“弘農楊修”四字題簽,知是楊修寫的一部雜錄,不由得心中一動,連忙翻開,找到目錄。他最近讀了不少南陽、吳縣來的新書,早就熟悉了這種格式,能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看的文章。

  目錄裡列得很清楚,有幾則逸聞與丹朱有關。荀彧根據頁碼,翻到正文處,将那幾則逸事讀了一遍。還沒讀完,他臉上的愁容就消了一半,嘴角也挑了起來。

  楊修在豫章收拾到的逸聞中,丹朱的經曆與典籍記載出入很大。典籍裡說,堯将帝位禅讓給舜,丹朱被封于丹水,可是在這些傳聞裡丹朱卻是被舜武力篡奪,流放到丹水。這些傳聞正好可以破解舜避丹朱的說法,而且是從豫章傳出來的,又是由楊修收集印行,簡直是以子之矛,破子之盾。

  “是不是很開心啊?”祢衡眼神輕蔑,語氣調侃。

  荀彧心情不錯,沒計較祢衡的失禮。他沉吟了片刻,還是有些擔心。“這些都是野老逸聞,雖可作談資,畢竟不如典籍有說服力。承認這些逸聞是史實,豈不等于否認了典籍?”

  “算你聰明。”祢衡在一旁的席上坐了下來,又指指對面,示意荀彧也坐下,又大聲吩咐侍者上茶。侍者取來茶,放在壺裡煮。祢衡說道:“今天看在這些茶的份上,我就跟你說幾句,讓你開開竅。”

  荀彧忍不住笑了一聲。這些茶是曹操從益州送來的貢品,他也得到了一些。考慮到孔融在南山著書,無人問津,就派人送了一些來。于他而言,這不過是舉手之勞,沒曾想祢衡卻記住了這份情。

  “還請正平指教。”

  “你覺得楊修是什麼樣的人?”

  荀彧沉吟了片刻。“自然是個聰明人,隻可惜不能為朝廷所用。”

  “既是聰明人,又不能為朝廷所用,他為什麼還印行這種明顯對孫策不利的逸聞?”

  荀彧剛才就覺得奇怪。楊修與楊彪不同,他對朝廷的忠誠非常有限,自從被孫策任命為豫章太守之後,他就基本斷絕了和朝廷的聯絡,這時候印行這樣的書自然不是為朝廷發聲。以他的聰明,也不可能不知道這麼做的後果。可他還是這麼做了,莫非是想為自己留一條後路?

  “你别想太多了。”祢衡不客氣的打斷了荀彧。“楊修這麼做,其實隻有一個理由:孫策不信谶緯。上行下效,楊修等人也不把這些當回事。所以說,黃龍見谯也好,見富春也罷,他根本不在乎。”

  荀彧眼神微閃。“正平,你信嗎?”

  “子不語怪力亂神。”

  荀彧啞然失笑。孔融以孔子後裔自居,學問也偏向于複古,提倡仁政德教,對谶緯不太贊同,對以董仲舒為代表的今文經學也多有非議。祢衡與他相契,自然不會對谶緯之類有好感。其實今古文鬥到現在,今文經的頹勢已然是事實,反對谶緯的學者越來越多,孔融、祢衡這樣的人并不孤獨。

  “這麼說,正平贊成孫策?”

  “天意遠,人心迩。天意難測,人心易知。與其将希望寄托在天意上,不如用力于人心。孫策是武夫,猶知讀《孟子》,以民為本,你也是個讀書人,怎麼還執迷不悟?孫策用陽謀,你們用陰謀,就算你們能擊敗孫策,天下太平也不可得。”

  祢衡一臉鄙視。“據說你荀家有易學,難道你就不知道大道自然?”

  荀彧沉默不語。茶開了,侍者斟了兩杯茶,遞給祢衡、荀彧。荀彧雙手捧着茶杯,嗅着茶香,看着茶霧在眼前缭繞,看着對面神情不屑的祢衡,心中五味雜陳。祢衡的話說得很難聽,但他卻直擊要害。從董仲舒獨尊儒術,引陰陽災異學說入儒經,于今三百年矣,谶緯被很多人利用過,黨人也不例外。早在黨锢之前,黨人就編造谶緯、童謠,援引天意,反對朝廷的亂政,如今這些谶緯、童謠見效了,成功地動搖朝廷的根基,黨人的願望實現了,他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

  要消除這些影響,是利用對自己有利的谶緯,還是像祢衡說的幹脆否定所有的谶緯?可是光武以谶緯立國,如果否定所有的谶緯,大漢的道統豈不是從根本上就是一個謊言?

  這可真是左右為難啊。

  見荀彧神情糾結,久久沒有說話。祢衡有些不耐煩了,将杯中茶一飲而盡,起身離席。他甩甩袖子,走了兩步,又停住腳步,扭頭看着荀彧。“兖州刺史曹昂是哪一年生的,是不是熹平五年?”

  荀彧愣了一下,略作思索。“好像是,至少相去不遠。”他如夢初醒,精神一振,正想再和祢衡商讨一下,祢衡已經甩着袖子走了,将他一個人扔在那裡。

  荀彧無奈地搖搖頭,一個人坐在案前,久久沉思。

  ——

  湯山。

  清澈的泉水冒着熱氣,從一個個泉眼裡湧出,不時的冒出幾個泡泡,在水面破裂,發出咕噜咕噜的輕響,像是歡快的輕呼。

  孫策将身體浸在水裡,靠在白石砌成的台階上,欣賞着遠處的山景,心情舒暢。寒冬臘月,能泡在溫泉裡看風景簡直是神仙般的生活,讓人留連忘返。

  郭嘉已經舒服得睡着了,虞翻也在閉目養神,百步之外,一道帷幕擋住了孫尚香等人的身影,聽不到聲音,隻看到缭繞的霧氣,四周很安靜,讓人有出塵之感。

  輕輕的腳步聲響起,諸葛亮出現在小道盡頭,舉起手中的公文搖了搖。孫策坐了起來,一邊示意諸葛亮過來,一邊拍動水面,将郭嘉、虞翻叫醒。郭嘉睜開眼睛的時候,諸葛亮正好走到面前。

  “主公,蔣子幹送來的急件。”

  “念。”

  “喏。”諸葛亮展開公文,朗聲念道:“荀彧言:天子西征,率萬騎迎戰鮮卑野狼部落,斬首三千……臣以禅讓試之,彧怒,揚言以戰,太平難期。”

  孫策靜靜地的聽完,苦笑着搖搖頭。沒想到天子西征居然還成了,居然還與鮮卑人打了一仗,斬首三千,這可有點出乎意料。

  “奉孝,仲翔,你們以為如何?”

  虞翻不以為然。“不出所料。”

  郭嘉沉吟了片刻,擡起被水泡得有些起皺的手指撓撓鼻翼。“看來我們低估了劉晔,這是我的失策。此人能與魯子敬為友,自當有過人之處,我早該重視他才對。”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