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策行三國

第1582章 立都計劃

策行三國 莊不周 2540 2024-01-31 01:12

  孫策收起書稿,放在一旁,打量着虞翻。“我很快就要去吳縣過年,這《論衡》書稿雖然重要,也不需要你親自走一趟,你突然跑到荊州來,一定還有事。”

  虞翻收起笑容,沉默片刻。“将軍,江東有四郡,會稽、丹陽眼下都沒有太守,由郡丞代理,吳郡太守蔡瑁不勝任,隻有豫章太守楊修合格,而他的父親楊彪安撫關東,很快就會去豫章。将軍打算如何安排?”

  孫策明白了虞翻的意思。江東四郡都有不同程度的問題,但吳縣的問題最大,最難處理。虞翻急着趕來是擔心他去襄陽時又承諾了蔡家什麼。虞翻狂狷,卻不是政治白癡,他清楚蔡家與他的關系,如果不能言出必踐,不僅會影響整個荊州的穩定,也會影響他的聲譽,動搖其他人的信心。但蔡瑁的确不适合做太守,尤其是在吳郡已經成了孫策大後方,大量文武的家屬即将遷到吳縣居住的情況下。

  “你有什麼建議?”

  “我聽說周公瑾之父周伯奇也來了宛城,他辭了河南尹?”

  孫策眉梢輕挑,露出淺笑。“你覺得他合适?”

  “周公瑾是方面大将,家眷為質是必然之事。蔡大家雖是女子,卻出任南陽幼稚園祭酒,且蔡伯喈在襄陽著史,隻有她這麼一個獨女,遠離不近人情,将軍仁厚,自然會将她留在南陽,能做人質的就隻有周伯奇夫婦。周伯奇為官多年,治績尚可,做吳郡太守綽綽有餘。公私兩便,何樂而不為?”

  孫策很高興。這正是他的計劃,和虞翻不謀而合。“其他三郡呢?”

  “将軍坐擁四州,不必再用會稽太守的虛名,既可委任顧雍為會稽太守,安撫吳郡之心,也可另選合适人選。”

  孫策聽出了虞翻的言外之意。“顧雍不合适做吳郡太守?”

  虞翻點點頭。“吳會本一體,相互之間多有婚姻往來,利益瓜葛在所難免。顧雍謙謙君子,不肯得罪人,難免有縱容之失。此其一也。會稽依山緣海,民風剽悍,顧雍不習武事,一旦有事,難以鎮服。此其二也;顧雍生性保守,不通權變,于将軍所行反應迂緩,鄙郡對他多有非議。”

  孫策搓了搓手指,暗自苦笑。虞翻一連說了顧雍三個理由,可見對顧雍擔任會稽太守并不贊同。吳會一體,但吳會的矛盾也是由來已久,顧雍做會稽太守的确不合适。

  “這個人選要我重新斟酌一下。你有什麼建議?不妨直言。”

  “将軍,我有一個建議,隻是牽涉較廣。”

  “說來聽聽嘛,若是有理,就算暫時不能施行,也可作為方案之一,從長計議。”

  “喏。吳郡是将軍故郡,将軍以吳為根基,自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恕我直言,吳縣并不适合立國。吳縣西有太湖,東近海,地勢卑下,耕地不足,即使大力發展水利,十年内也無法養活大量人口。中原有事,除非以水師出海,隻能北上,殊為不便。”

  孫策沉吟不語。虞翻提到了立國,這裡面有兩層含義:一是認定他不會與朝廷妥協,必然會走上割據的道路。二是認定他優勢不足,無法在短時間内平定天下,所以要考慮長期對峙。在這樣的前提下,吳縣的确并不适合作為國都。後來東吳立國,雖以吳為國都,曆史上孫權建國,先是接受張纮的建議立都建邺,也不是在吳縣,就是因為吳縣不具備立都的地理條件。

  “那你覺得哪兒合适?”

  “就江東而言,不如遷居太湖之西的陽羨,再割丹陽、會稽增補。”虞翻說着,取出一卷紙,攤在孫策面前。紙上有地圖,勾畫甚明明白,孫策一看,不禁啞然失笑,指指虞翻。“虞仲翔,沒想到你也是這樣的俗人,我高看你了。”

  虞翻嘿嘿一笑。“公私兩便,何樂而不為?”

  孫策點點頭。“你倒是誠實,那就說說看吧,在陽羨立國有什麼好處。”

  虞翻指着圖,詳加解說。陽羨在太湖之西,地勢要比吳縣高不少,經過這兩年的水利整頓,陽羨與曲阿、毗陵之間新增大量良田,可以安置新遷入的人口,不會與舊有土著産生矛盾。由陽羨向西,有溧江直通蕪湖,進入長江。向南過烏程,直抵錢唐,水陸兩便。如果将會稽也劃入轄區,三百裡以内,可以将江東的精華盡收囊中,的确要比偏居太湖之東的吳縣要強很多。

  從私心來說,孫策建國江東,将會稽劃入京畿,對會稽來說既有虛譽,又有實利。這一點無可厚非。兔子不吃窩邊草,從古至今,但凡有點腦子的君主都知道對京畿之民施恩,誰也不想自己身邊出事。吳會一體,卻又互不順眼太久,會稽人當然不能看着吳郡人盡享恩澤,自己卻不能沾光。作為會稽人,虞翻又不是聖人,自然要考慮這個因素。就算他不說,其他人也會要求他向孫策建議。

  如果承認虞翻對大形勢的分析成立,這個方案的确值得考慮。甚至可以說,這個方案其實比立都建邺更有優勢。但這畢竟是偏安之策,從來不是孫策的首選。吳縣也好,陽羨也罷,都離中原太遠。

  可是就當前的形勢而言,似乎也找不到一個完美的立都之地。兩面受敵,他既要控制荊州,又要控制豫州,沒有一個位置能夠兼顧。勉強言之,進則以汝南最适合,退則以陽羨最穩妥。

  江東的地形适合太平盛世,可以快速發展經濟,卻不适合亂世,防守起來實在太吃虧。

  孫策反複考慮了很久,最後對虞翻說道:“你來得正好,我們正準備讨論益州方略,你一起參加,到時候把這個方案一起提出來讨論,看看子綱先生他們有什麼看法。”

  “喏。”虞翻連聲答應。他看得出來,孫策對他的建議不反感,已經傾向于接受。這件事牽涉太廣,他也沒指望孫策立刻答應。如果真是這樣,他反倒會擔心,覺得孫策未免失乎草率。

  “江東秋收結束了?收成如何?”

  “基本結束,郡上計的結果還沒出來,我已經通知顧雍、蔡瑁、甘琰,讓他們收到上計結果後不要急着公布,先送到我這兒來,統一口徑。屯田是我直接負責的,從已知結果來看,今年收成不錯,屯田已經實現收支平衡,明年就可以收獲了。”

  “這麼快?”孫策又驚又喜。他本來以為至少還要兩三年才能實現收支平衡呢。

  虞翻難得地露出贊賞的笑容。“将軍,我也沒想到這麼快,這要歸功于兩個人:一個是黃大匠,木學堂制作的機械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效率數倍于前;二是袁都尉,他在水利方面上的造詣無人能及,堪稱大家。有此二人,屯田、水利齊頭并進,至少可以少省三分之一的時間。”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