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明末中興路

第412章 工場

明末中興路 女俠獨孤雯 2176 2024-01-31 01:12

  崇祯十二年的春天漸漸來臨了,經過一個冬天的準備和籌劃,英雄外城内一家新的棉紡織廠建立了。同去年以來的很多新興的商戶類似,表面上看是中央學院的年輕人還有新遷徙過來的幾個檢舉者所開辦乃至負責管理的,算的上是一家諸多股東共同出資的股份制單位,不過稍微有一些經驗乃至内部消息的人卻能看明白:這家新開的棉紡織廠本質上是“皇商”。其實不用看别的,隻看那些以前從來沒有見過的複雜的水力紡織機械,就能明白這樣重大的突破絕非尋常商戶能夠開發突破的出來并且首先運用的。

  一開始的時候人們并不怎樣在意,水力織布機在去年的時候就出現過,不過因為紡出來的紗既不結實也不細密,考慮到成本價之後,人工成本方面的優勢則并不是很明顯了。而且那時候的一些類似的為了在市場有限的情況下獲得必要的回本利益,價格上也沒有太大優勢。

  “這樣的規模,怕是一個月,估摸着恐怕織工至少得有兩千人上下的規模。以去年至少十倍熟練紡織工、幾十倍尋常織工的表現來看,一年下來估計要出手七八十萬匹劣質紗。在這京城乃至江東一帶,那種質量的布能輕易出手嗎?”南京城比較偏僻的一處私人茶館裡,一些松江府前來觀望查探消息的人們讨論道。

  說話的時候,許多人的目光也都看向了一位曾經在中央學院工作過的軍工匠人。雖然完全不是這一行的,可也算的上這個時候民間能夠請的到的對天家的一些事情最為了解的人了。

  “以我對天家的了解,如果是賠本的買賣,決然不會有這樣大的陣仗,更不會這樣公開化。這樣規模的去做,還不是以中央學院實驗工場的名義,必然是有着在盈利方面相當大的把握的,或許布匹的質量會有很大程度上的改進。。。”

  聽到這樣的話,不少人的心中都有所壓力,其實這壓力不完全是來源于布匹的質量,而是這場主的身份。如果是背景不深的尋常商戶,僅僅是比質量或者價格,那沒的可說的。可是這家工場的背景如果是天家直屬的,以後再擴大規模,就毫無疑問的會對不少人的利益構成威脅了。

  不過即便是如此,也沒有人打算因此而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不少人歎道:“這就沒什麼說的了,看以後的情況和運氣吧。時運天災,非人力所能相抗。。。”

  利用英雄外城一處防洪窪地内的“公共水庫”,工廠一共擁有五十部大型水力紡織機,最多的時候可以帶動四萬多個飛梭和滑動架的水力紡織機。員工的規模其實也不是外人猜測的兩千人,而是四千人左右的規模,隻不過實行兩班倒班制度,同一時候維持在崗的織工大概兩千人左右的規模,輪班之下可以有效的實現日夜輪作,最大限度的增加了效率。

  除了紡紗之外,在不久之後,相關的織布、印染等相關配套工場也都相繼出現了。這一個在規模上似乎前所未有的紡織集團也就開始露出了大緻的規模:至少擁有七千左右的員工。依據以前一些水力紡織行業的經驗,每天産出的布匹應該就在兩千匹上下的規模。

  蕭軒當然不是一個迷信曆史經驗的人,雖然英國的工業化是從棉紡織行業開始的,但蕭軒在有了不少的經驗并且仔細的分析了一下路線圖計劃之後覺得這并非工業革命的必然途徑。從科教到冶金和化工領域直接搞出内燃機相關體系或許也可以“一步登天”就是造船很顯然也對真正的制造業有更大的促進作用。

  還有人想到過如今在中央學院中已經開始日益成熟的蒸汽缫絲會比會可以獲得更大的利益,隻是蕭軒在權衡之下暫時放棄了首先進行大規模蒸汽缫絲活動的倡議。原因在于:即便在近代,絲綢普及化也是難接受的。新中國建國最初幾十年,化學工業還不是很發達的時候,就是傳統的棉紡織行業都面臨着與糧争地的問題。棉花的争的地還不是一些太好的地方,而要是涉及到改稻為桑的問題,這對此時代本就不是很鞏固的整個東方的農業基礎是一個太過沉重的壓力。隻有本土的人口在向西方有一定規模的疏散,壓力大大減輕,整個海内的農業面貌有了根本性的不同的時候或許才能夠更為周全的考慮。

  相比較之下,棉紡織行業或許不是“最有用”的,卻是在這一輪路線圖計劃的突破之後對于中央來說“最能盈利”的。過去的一個冬天實現了水力紡紗在質量上的騾機突破之後,能夠賣出去的價格估計也與過去有了根本上的不同。

  以前的時候,江東一帶中等熟練水平的織工大概一年布匹産量大概在三四十匹左右的水平,這還是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式的紗廠而不是尋常農戶。排除各種原料成本,隻論“勞動增加值”平均每人每年也就十兩上下的水平,勞動生産率同一個中等田地上的壯勞力沒有什麼不同。所以舊時所謂“男耕女織”潛在的含義是很長時間内,紡織的經濟産出能力其實還比不了種田,也就在晚明時候随着一些手工紡織機械的改進才讓情況似乎發生了一些變化。

  可是在水力機械讓紡織的效率相比熟練的職工也能提高為原來的十倍并且質量上還能達到中上水平之後,情況似乎就有了根本上的不同。如果不講太多的“社會主義”而是按照十九世紀一般水平八九成的剝削率,或者稍微明顯好一些,勞動力成本兩成,這個時代并不算太過複雜的機械乃至廠房成本一成。地價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七成剩餘價值剝削率的話,六七千人左右的員工差不多可以提供每年五十萬兩的利益。擴大開來的話,十萬左右的紡織工業集團一年大概可以提供七八百萬兩的内部财政收入和利益,短期内财政缺口的問題當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的緩解了。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