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公子斑在筆架山又組建了新的四千名士卒,到了晚上就立即率兵出發了。現在筆架山山的部隊已經發展到13000人了。大概的分布就是:進入齊國境内的士兵就在4000人左右。在堂阜地方還有1000人。自己又率領了4000人。筆架山留守,4000人,總數不就是一萬多人麼?
一萬多人并不是小事,吃的穿的,都是要公子斑自己想辦法,拉山頭不容易啊,這一萬多人加上花子,也就是兩萬人的穿衣就是大問題,要不是棉衣都是自己出來的,僅棉衣一項就夠人受的,現在好了,擊斃齊軍八萬大軍,收獲的棉衣就夠你穿幾年的,還能救濟一部分老百姓。穿衣不用愁了,
最大的問題,就是吃,部隊發展了,不過,公子斑的開支也陡然增大了,一萬多人的軍隊加上伐木工,加上木工,鐵匠,泥瓦匠。多達2萬人需要吃飯,而且就是公子斑一個人在想辦法,畢竟新建自己的武裝,就是一張白紙,真的就是一窮二白,什麼也沒有,一切從0開始。
初到筆架山,雖然隻有幾十人,那也沒有吃的,不得已向颛臾借了三百車糧食。也就支撐了下來,也真是天無絕人之路,然後又在堂阜,蒙陰,姑蔑奪取了一部分糧食,筆架山就堅持下來了,至此,公子斑嘗到了奪取城市的甜頭,糧食可以奪取。
但是也沒有多餘的糧食啊,頂多也就夠吃兩個月的,後來與齊國開戰,繳獲了齊軍八萬人的軍糧,就是最大一筆收入了,即便如此,筆架山儲存的軍糧也隻夠吃四個月的,這大冬天到哪兒弄糧食?到了春天就是青黃不接之際,就更沒有糧食可籌。
這些事,别人誰替你想着,也沒有人知道建立武裝還得有大批糧草。隻有公子斑在計劃着,鐵蛋,二蛋,大賴還小,不知道這些事,要是大了或許能替自己分擔憂愁,現在不行,畢竟他們現在還是小孩子,吃了上頓不管下頓的。黨之娴,梁欣又是遠在徐國,隻能靠自己,誰也指望不上。
他心裡很清楚,筆架山儲存的糧食差不多隻夠吃四個月的。到不了麥子收割季節的。現在距離麥收季節差不多還有六個月時間,就是欠缺一個多月到兩個月的口糧。這就是公子斑決定進攻齊國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公子斑有借口,畢竟是齊國首先進攻筆架山,自己這是反戈一擊,占理,有底氣!
他們必須在齊國的周邊地區籌到到一定的糧食。就是至少要夠兩萬人吃兩個月左右的糧食。當然,如果能籌到夠三到四個月以上的糧食,那就求之不得了,等到秋收的時候。那就能徹底解決問題了。關于糧食的問題就不會再有了。
公子斑準備在開春,他就組織老百姓進行進行引水上山,改種水稻。稻種的問題,自己可以越國,吳國購買,他知道哪兒有,這不是問題。改種水稻就可以把産量提高到五倍以上。甚至十倍,旱澇保收嗎,現在的筆架山的莊稼基本上是靠天吃飯。雨水充足,糧食就吃不完,如果天氣幹旱老百姓自己吃飯的問題都很難解決,就别提,還有多餘的糧食交給他們了。如果,旱情太嚴重,糧食絕收了,老百姓都逃荒去了,公子斑也就玩完了,不必再提複辟之事了。
按道理,筆架山周邊的水源是非常豐富的,南面有沂水。北面有洙水,如果能引水成功,那就沒有任何假設了。就等到了秋天,糧食的問題就解決了。還可以把借颛臾的三百車糧食還掉。我不是想借别人的糧食,那是沒有辦法的時候,必須要借的。度燃眉之急
颛臾的君王知道公子斑現在根本沒有糧食還他。所以,他也不指望在公子斑能把這批糧食還給他。就當是報恩支援公子斑一次,
盡管人家有這樣的意思,糧食畢竟是借的,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公子斑定要把這批糧食還掉的。還掉這批糧食,隻能等半年以後。等水稻收不上來了,就能把他們的糧食還掉了。以後有困難還能再借。
但是,現在是冬天,什麼事也做不了,還要籌夠足夠的糧食,不然到了青黃不接之際,怎麼辦呀。那麼多的糧食到哪兒去籌呢?公子斑想來想去,隻有到齊國去籌糧食。現在是冬天,在老百姓中間購買糧食,是不容易的。老百姓都沒有多餘的糧食呀。能吃到麥收季節就不錯了,哪裡還有多餘的糧食在賣給他公子斑呢?
所以,公子班就必須攻下齊國的城市,奪取糧食,。估計每一個城市。部隊的糧食,都應該儲存三四個月以上的。那麼把這批糧食都奪來占為己有。自己吃飯的問題就沒有什麼了。就完全能解決了。所以他決定進攻齊國。既然你來打我,我就有借口打你,
今天出發之前他,已經在山上和仲婦好師娘。鐵蛋他們講好了。山上的部隊從明天開始就到堂阜這個地方,往山上集中糧食。留守筆架山的4000名士兵,每天要保證有2000名士兵專門負責運送糧食。齊國境内的糧食會源源不斷運到堂阜,在和齊國開始談判之前,必須把奪取的糧食運完。
他開始沒有準備進攻齊國的,而是準備在大雪天進攻魯國的,要和慶父大幹一場,偏偏在關鍵時刻,齊國插了一杠,公子斑面臨着急需解決齊國問題。在開始反擊齊軍之前,公子班已經吩咐木匠門開始打造馬拉雪撬,也畫好了草圖,讓他們打造・。用來運送糧草的,也是在不停的打造雪橇,不停地打造馬拉雪橇。
破罐破摔又能帶領着那麼多伐木工人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木頭。鐵匠們又為木匠們提供了大小不一的鋸子,這就提高了木匠的工作效率,以前五天的活計,現在一天都不需要,大家都認為,公子斑就是神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神人,在筆架山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