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八九章
正如金英所料,正統皇帝給豐城侯李賢丢了個“精神嘉獎大禮包”過去,朝堂上并沒有任何反對的聲音,高呼“陛下聖明”的,當真是不在少數。
因為李賢他真的算是外朝的人了。
在一片歌功頌德聲之中,朱祁鎮似乎找到了自信一般,一些其他的事情,比如赈災之類的政務上,處理的就十分的得心應手了,就連楊溥、胡濙這種老成謀國的大佬,一時間竟然也挑不出什麼錯處來。
當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啊。
所以哪怕是廣西慶遠有蠻人作亂這種事兒,都沒有引起外朝上的什麼大讨論,畢竟比起閩北的礦盜來,慶遠的叛蠻都是傻叉一樣的存在,直接發文給廣西總兵官安遠侯柳溥讨平也就是了。
不過接下來的外朝的某些舉動,就從裡到外地透着一股子玄乎了,年輕的皇帝沒什麼感覺也就罷了,見多識廣的金英可是從裡面嗅出了一點點不同尋常的味道,然而那一點點味道,就如同天馬行空之時的靈感一般,一閃而逝,卻難以掌控。
因為上到朝堂下至士林清議,都開始吹焦宏和李信了。
大抵是因為浙江南部三府的倭寇,在楊尚荊手底下的巡防千戶所的打擊下,基本上是銷聲匿迹了,就連台州這麼個倭寇的重災區,這會兒都國泰民安了,這分明是當年戶部侍郎焦宏妙計定海疆,備倭都司總兵李信用兵平倭寇嘛!
金英鬧不明白的地方,就是這一點。
隻要不是傻逼,都明白一點,靠着李信和他手底下那浙江沿海的十九個衛所,标準的守成有餘進取不足,别說平定倭寇匪患了,就是保證沿海不再出點兒類似“倭陷大嵩所”的事兒,都不敢拍兇脯。
沿海能夠大定,說白了還是楊尚荊在東南的那一通兒騷操作,這一點外朝心裡明白,内廷心裡也是門清的。
而現在楊尚荊的個頭兒,說實話也不小了,不能說直接和戶部右侍郎焦宏掰腕子,可是焦宏這個戶部右侍郎也不敢直接去怼楊尚荊的,這種拿着楊尚荊的功勞往焦宏腦袋上扣,還沒有激起楊尚荊一派人馬不滿的事兒,本身就透着詭異。
哪怕金英隻是個太監,他也明白一個道理,事出反常必定有妖啊。
可是他哪兒知道,楊尚荊絕對不是不想要這個名頭,然而焦宏焦克明他太牛逼了,這些年下來,也算是外朝的一塊招牌了,直接正面起沖突,内閣、六部的大佬們直接幫他站台的可能性,實在是太低了,做個和事佬基本上就是極限了。
至于自己上……楊尚荊估摸着,自己的手腕再粗個三五圈兒,才能勉強和人家掰掰腕子,所以想要拿下備倭都司這麼個浙江沿海的防倭體系,就不能和焦宏剛正面。
要迂回。
然後楊尚荊就琢磨了,反正備倭衙門和備倭都司之間有交叉重合的部分,而且是大部分,所以楊尚荊直接把自己的功勞往焦宏頭上扣,朝野上下不會有絲毫的反對聲音,隻有讓焦宏滿意了,自己下面的步驟才不會被人掣肘。
至于自己手下人的不滿嘛……基本上是不會有什麼不滿的,畢竟能發出聲兒的,如徐尚庸之輩,現在已經處于升無可升的境界了,就和他楊尚荊一樣,除非再來一次藩王力推。
然而藩王們又不是傻逼,幹涉朝政的事兒做個一次兩次的,叫“忠心耿耿,為國選賢”,幹多了就成了“幹涉朝政,心懷不軌”了,這得多傻缺才能沖上去搶這個名頭?
所以說,為了最終的勝利,不能去争一城一地的得失,而且要建立廣泛的反對内廷的統一戰線,隻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于是乎,楊尚荊就鬧出了這麼一個迂回曲折的套路來,先發動手底下的人,去吹捧焦宏,直接把焦宏當年上書成立的備倭衙門捧到天上去,這樣的話,等備倭衙門被裁撤的時候,就顯得名正言順了很多。
最起碼,焦宏不會被攻讦,被扣上“虛設衙門,空耗糧秣,識人不明”的大帽子,反而會得個“慧眼識人,運籌帷幄”的嘉獎。
而李信那邊,自然也不會因為這件事被攻讦了,雖然到了最後,大家都知道這是楊尚荊和中樞鬥法,迂回曲折出來的路線,可是誰也不會介意他一個沒什麼存在感的備倭都司吧?
畢竟當年他出任備倭都司總兵的時候,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要安撫建文舊臣,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他是地頭蛇,當然了,最重要的是,當時設立備倭衙門的時候,随着太宗皇帝北上順天府的那部分勳貴,想要重新在南方找到自己的立足點,因此和留守南直隸的勳貴産生了摩擦,雙方都想着讓自己的人上位,結果最終折衷出來了一個李信。
所以,隻要于名聲無損,對李信而言,就已經不算是什麼損失了。
臘月二十六,老百姓家境稍微殷實一些的,都開始殺“肉食”割年肉的時候,内閣裡面開始了對楊尚荊這段時間的動作的相關讨論。
“這楊尚荊的計謀,倒也稱得上是雙赢。”最近朝堂上的事兒很順心,楊溥都顯得年輕了不少,說話也沒有那麼滄桑了,“焦克明那邊,性和找個時間去和他談談罷。”
如果楊尚荊直接就要剛正面,那是不識大體,外朝的大佬們絕對不會讓他由着性子胡來,但是楊尚荊既然選擇了一個迂回曲折的道路,犧牲自己的一部分利益,鼓搗出來一個雙赢的局面,那事情就好辦多了。
而且楊尚荊也會得到相應的補償,封官加爵是不想了,這個年歲正四品,又不是什麼皇帝寵臣,已經是極限了,不過糧饷啊、軍權啊之類的實例,還是可以給一些的。
馬愉點點頭,臉上全是笑意:“這是自然,這楊尚荊不過而立之年,便有如此謀劃,先太師文敏在天之靈可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