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的死,離着楊尚荊被刺殺的時候,也不過量三天的功夫,而且他的死訊,是不用等着南京兵部批複後再往北京傳遞的,因此,八百裡加急趕六百裡加急,除去了中間的環節,肯定是能夠将将追上的。
相比于楊尚荊被刺殺這種“小事兒”,李信這個正二品大員突然就被火燒死了,這事兒肯定不會被輕輕放過。
當然了,就外朝而言,死了一個牆頭草,在這種占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是肯定不會多做動作的,最多讓李賢再在南邊統兵一些時日,也就是了,或者退而求其次,從京中勳貴裡面選出一員幹将南下,遞補了李信的缺兒。
最多咬咬牙,把精于兵事的兵部尚書王骥再給派出去,左右在那個地頭上,内廷沒有辦法掣肘,外朝鼎力相助,還怕把他的功名折在那兒?
然而這事兒也就想想,内廷現在這個狀況,怎麼可能扔着這麼個把柄不用,讓外朝那麼的風光?一個正二品大員的死,還是總管一省軍務的都指揮使的死,必須要在朝堂上掀起一場腥風血雨。
哪怕沒有陰謀論,這會兒也要造出陰謀論來。
而内閣剛剛計議好的奏疏,也跟着被楊溥強行壓了下來,最終上報的,隻有楊尚荊遭遇刺殺僥幸躲過一劫,和浙江都司都指揮使李信葬身火海兩個最簡單的事實。
第二天一早的廷議,所有人都覺着這大殿裡面的氣氛壓抑且陰森,但凡是消息稍微靈通一點兒的都知道,内廷和外朝的新一次角力,或者說内廷針對李信的死,對外朝展開的新一輪的,近乎拼死一擊的反擊,馬上就要開始了。
“浙江都指揮使李信死于火中一案,朕,總要追查一個清楚。”
等着百官叩首完畢,正統皇帝朱祁鎮緩緩開了口,一雙眼睛掃視着階下,整個人似乎散發着無窮無盡的帝王之氣。
如今的他,也是奔着二十歲的當口去了,再不經世事的少年,經曆了十多年的朝堂鬥争,也不可能還如孩提之時那樣稚嫩了。
下面的老臣們互相看了看,臉上的神色頗為複雜,作為臣子,當然想要遇到一個明君,現在的朱祁鎮,遠遠說不上明君,卻已經真正有了帝王的表現。
而作為地方上豪族、鄉賢,或者統稱為大地主階級的代言人,他們又不想去輔佐明君,因為一個明君,勢必要做中央集權,繼承太祖皇帝廢黜丞相、太宗皇帝建立東廠的基業,繼續和地方上鬥下去。
眼瞅着下面的臣子們被自己的帝王之氣所攝,不敢說話,朱祁鎮暗自點頭,心說昨天晚上微服出宮,去城東找王振這個老師商量事情,果然是做的對了,自己不拿出些氣勢來,這些外朝的臣子總還以為自己是個毛都沒長齊的小孩兒。
稍稍頓了頓,朱祁鎮的嘴角漸漸翹起,慢慢說道:“李信鎮守浙江一省數十載,不說甚麼功業,苦勞總歸是有的。自七年焦宏備倭浙江以來,坐鎮昌國衛,兢兢業業,如今倭寇漸息,方回杭州不就,便奉旨前往浙南,總督剿滅礦賊事宜,未嘗稍有怨言,而今不明不白死于途中,朕……又豈能不管不顧?”
這話說完,就是站在班首的楊榮,眼睛都是瞬間一睜,他身後的馬愉曹鼐則是眉頭一蹙,雙拳慢慢攥緊。
這話說的滴水不露。
不說功勞,隻講苦勞,是因為李信在備倭浙江的過程中,的确沒有什麼太過出彩的戰績,倭寇平息,基本上是楊尚荊一個人在浙南沿海來回折騰的結果。
但是在楊尚荊折騰的同時,也就是楊尚荊剿倭最頻繁的時候,李信和楊尚荊對浙南沿海地區是有交叉管理的,即便楊尚荊直接聽命于南京兵部,基本不甩李信的面子,但是在皇帝的嘴裡,李信在剿匪的過程中出了力,誰會反駁?
這都不用把什麼皇權至上擡出來了,直接一個人死為大,就能把在場九成九的文臣武将怼上南牆。
而沒有直接稱呼“愛卿”二字,則是抛開私人上的好惡,讓自己直接站在一個理客中的位置上,誰要是噴皇帝大動幹戈……就不用怼南牆了,菜市口是個好去處。
“朕,欲派遣中官前往處州府,調查李信死因,衆卿以為如何?”朱祁鎮看着一語不發的群臣,越發地滿意了,直接開口說道。
聽了這話,曹鼐就是一抖手。
派遣中官,固然是全了皇上的一片好心,然而中官到了地方上是個神馬鬼德行暫且不說,其他官兒到了地方上也未必就比中官好,但是領旨的是中官,這裡面可以操作的餘地就大了太多。
誰都不知道李信到底是因為什麼死的,換而言之,誰都不知道江南的勳貴是不是真有人看李信不順眼,直接給他下了黑手的,到時候能調查出來什麼,不好說是一回事兒,這中官回來複命怎麼回答,又是一回事兒。
舉個例子,“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那件事兒的傳信人,就因為加了一句“頃之,數遺矢”,老而彌堅的廉頗直接就跪了。
所以在這件事上,别說脾氣本身就很火爆,又是刑名出身的曹鼐了,就是馬愉馬性和這個老好人,這會兒也得剛正面啊。
所以曹鼐直接側滑了一步,閃出班來:“陛下仁德,臣等感同身受,銘記五内,斷不敢忘。隻是如今浙南礦賊猖獗,前有少詹事楊尚荊受刺,後有都指揮使李信身亡,臣怕隻有一中官過去,看不出甚麼。臣奏請加派刑部、大理寺精幹人員會同南下,全力偵辦此案。”
軒輗自己在浙南,想要回一回北京來的“天使”,可能還要吃點兒力,可若果加上一幫刑部大理寺的人,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總不能回了京師,全憑你一個沒卵子的中官在那邊嘚吧嘚吧?
朱祁鎮眯着眼睛,看着跪倒在地的曹鼐,心下轉過無數個念頭,最終點了點頭:“也罷,準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