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個設計局、學術機構和工廠的努力下,VK-107、M-82FN引擎的研發工作已經在1941年初完成,分别裝配到新的雅克-3和拉格-5戰鬥機上。
裝配了Ash-82FN引擎的“拉格-5”,被命名為“拉-7”,最高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660公裡,和德國的BF-109F、Fw190A不相伯仲。
而裝配了VK-107引擎的雅克-3戰鬥機,最高速度達到了每小時720公裡,比任何一款德國飛機都要快,而且靈活性、敏捷性更是無與倫比。
除了戰鬥機以外,Pe-2、圖-2轟炸機的研發工作也因此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在曼圖洛夫的提一下,圖波列夫對他的作品――圖-2轟炸機做出了一些修改,換上了最新的Ash-82引擎,速度和性能都有所提升,并在1941年初開始生産。
裝上VK-107引擎的Pe-2,最高速度居然可以達到每小時656公裡,比德國的BF-109戰鬥機還要快。時速隻有390公裡的Ju-87“斯圖卡”俯沖式轟炸機更完全不是Pe-2的對手,無論是速度,還是載彈量也是如此。
在曼圖洛夫的領導和協調下,蘇聯的武器技術在短時間内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在海、陸、空的武器技術方面,已經達到,甚至超越了德國的水平。
裝備的研發固然重要,配套設施的建設,和人力的培訓,對于蘇聯紅軍的軍力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這點目光長遠的曼圖洛夫十分清楚。
所以在研發、生産新式武器的同時,作為建設人民委員的曼圖洛夫,也在加緊配套設施的建設,增加配套設備的生産。
其中最為重要的配套設施,莫非就是雷達站和通訊設施的建設,而相關的配套設備,固然就是雷達和通訊設備。
在曼圖洛夫這個副總理兼建設人民委員的努力下,蘇聯的電子工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無論是電子設備的産量,還是質量,都在短時間内,得到了不少的提升。
随着電子設備産量的增加,蘇聯紅軍缺乏通訊設備的情況得到了舒緩,而新生産的飛機和坦克,基本上都配備了通訊設備,增強了蘇聯紅軍協調作戰的能力。
除此之外,在1941年初,蘇聯西部地區已經建成了完善的雷達、通訊網絡,幾乎已經可以偵測、預警到所有進入國境的飛機。甚至連進出赫爾辛基、華沙等地的飛機都可以偵測得到,理論上(記住是理論上!),解決了蘇德戰争前期,空軍預警不及時,指揮混亂等問題。
曼圖洛夫所做的這些,其實都是為了縮小德軍在開戰前期的空中優勢。
曆史上,縱使蘇聯紅軍擁有世界上最先進,戰鬥能力最強的坦克,裝甲、機械化部隊在數量上也占有絕對優勢,但在德國“斯圖卡”俯沖式轟炸機的密集攻擊下,實力強大的機械化軍損失慘重,戰鬥力被嚴重削弱,不敵數量較少,而且坦克較為落後的德國裝甲集群。
德國人的“斯圖卡”之所以能夠對蘇軍機械化部隊展開密集攻擊,就是因為他們取得了絕對的制空權。他們之所以能夠取得制空權,就是因為蘇聯空軍的飛機太落後,根本不是BF-109的對手。
加上蘇軍沒有足夠的雷達、通訊設備,導緻指揮、通訊、預警系統一片混亂,結果又有為數不少的飛機,在地面上被突如其來的德機炸毀。
對蘇聯曆史有點研究的曼圖洛夫,并不會不知道這些問題。所以在他取得足夠的權力之後,就從兩個方面入手,在研發、生産新型飛機的同時,又積極推動電子設備的生産,還有通訊、預警設施的建設工作。
當蘇聯有了完善的通訊、預警系統,飛機就能及時出動。有了先進的雅克-3和拉-7,蘇聯空軍在裝備上占劣勢的問題就得到了解決,有足夠的實力和德國人搶奪制空權。
除了發展空軍以外,曼圖洛夫還在陸軍、海軍,乃至後勤補給上花了不少功夫。他令T-34-85的提前面世,蘇維埃号戰列艦提前下水,還大力地,在後方的烏拉爾、西伯利亞地區發展工業,提升蘇聯的工業生産水平,增加戰略物資的供應,同時還改善後方的交通建設和運輸系統,舒緩蘇軍在戰争中,所面臨的後勤問題,包括軍需生産和物資運輸方面的問題。
理論上,曼圖洛夫所做的這些,可以提升蘇軍的作戰能力,至少在很多小說和電影裡,當然還有不少戰史裡,擁有先進裝備和足夠工業基礎的一方,往往能夠得到更大的優勢。
隻不過,這些措施,隻能治标,但不能治本。雖然解決了蘇軍前期,通訊、預警系統不完善的問題,還扭轉了蘇軍裝備占劣勢的局面,但這些問題,都隻是表面。蘇軍在戰争初期失利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蘇聯紅軍訓練不足,指揮人員沒有經驗,缺乏對戰争的準備等等。
除了紅軍内部的因素以外,斯大林過分高估紅軍的作戰能力,不相信戰前情報,也是蘇軍前期失利的重要因素。
斯大林雖然清楚,德國人遲早有一天會撕毀互不侵犯條約,把侵略矛頭指向莫斯科,但他卻錯誤地,堅持認為德軍會在1942年才會發動對蘇侵略戰争。
斯大林堅信,納粹德國不可能在《蘇德互不侵犯跳躍》簽訂不到兩年内便發起攻擊,也堅信德國會等到拿下英國後才會開辟新的戰場。
即使在曆史上,蘇聯情報部門在開戰之前,多次發出戰争逼近的警告,斯大林依然拒絕改變心意,認為這是英國故意設計要讓蘇聯和德國開戰的假情報。結果蘇聯紅軍被殺了個措手不及。
曼圖洛夫雖然改善了蘇軍的裝備和蘇聯的工業基礎,但他這個主管重工業、國防工業和建設的副總理,根本就不能插手蘇聯紅軍裡面的事情。
幸好,他和蘇聯紅軍總參謀長朱可夫、國防人民委員鐵木辛哥之間,都有不錯的交情,多次提醒他們訓練的重要性,還有訓練預備役人員的必要性。而這兩個擁有軍事才能的将領,其實都明白這些,增加了蘇軍訓練數量和質量。
至于訓練的結果如何,那就要在戰場上才能知道。(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