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跟着王昊回來的除了一部分的黑甲軍,還有幾名石姓的族人。
雖然石村原先的人都已經不在了,但他們睹物思情,還是選擇留在石村。
做出這樣決定的都是幾名難産後嬰兒不保的婦女。
至于孩子,則沒有一個留下來,因為哪怕就是一個傻子,也能看出來,隻有留在王村才有更大的發展前景。
咕噜族的加入,最開始的時候确實給族人們帶來了許多的麻煩。
因為這是大荒人第一次見到其餘的異類能夠說他們的語言。甚至因為這在王村中引起一陣小小的恐慌。
最終,王龍再三解釋他們是來自地底世界的客人後,族人們才接受了他們的存在。
盡管接受了咕噜們的存在,但在村子裡面,咕噜們的處境并不怎麼受歡迎。
喜好這種由心而發的東西,并非是說能夠憑借誰的一言一語就能讓其産生改變的。
以往每次吃飯的時候,王村經過數次擴大的飯棚總是最吵鬧的。
不過當咕噜們來了後,每到吃飯的時候,飯棚裡面總是響着此起彼伏的咕噜聲。
雖然暫時咕噜們并沒能融入王村。
但他們在建築上的天賦,卻讓族人都認可了。
華城的建設,所需要的磚石和水泥必定是巨量的。
而土法制作的立窯雖然燒出來的水泥質量能夠達标,但立窯的産量,卻是一個硬傷。
因此,想要将來能夠源源不斷的供應水泥,那麼立窯的數量就必須提升。
當初王昊修建第一個立窯的時候,足足出動了四十人,拿着圖紙琢磨了整整一個半月,才将立窯給完工。
而咕噜們回村了之後,便被古牧安排去修建一個新的立窯。
當初那一批修建立窯的磚瓦匠們看着身材矮小的咕噜們一陣好笑。
他們覺得,立窯這種複雜的窯絕對不是咕噜族能夠修建起來的。
果然,咕噜們隻是大略的看了一下圖紙,便開始忙活起來了。他們甚至連讨論都沒有讨論。
看到這,族人們不禁嗤之以鼻。
看着咕噜每天飛來飛去的運送石塊磚頭還有黏土和石灰,都覺得他們是在瞎忙活。
族人甚至猜測,石灰這種東西,恐怕咕噜們從未見過吧。
沒錯,這種東西咕噜們的确是第一次見,但不妨礙他們在了解石灰的特性後對其進行使用。
等到第三日的時候,材料都被咕噜們運齊了,然後他們便開始開工。
沒有打水平,也沒有吊線,更沒有看圖紙。甚至就連麻繩制作的米尺他們都沒有用過。
等到下午,在另一邊建設另外一個立窯的族人過來打算看咕噜們笑話的時候,卻驚訝的發現,咕噜們建造的立窯,居然已經建造成功一半了。
驚呆了的族人紛紛上前,拿着繩尺一米米的丈量,結果發現,咕噜們建造的立窯,和圖紙上面分毫不差。
族人們花了一個半月才修建起來的立窯,最終咕噜們僅僅用了不到六天便将其建造成功。至此,族人們總算是明白了古牧口中建築大師的稱号是何意義了。
立窯建造完成,咕噜們自告奮勇,說要在王村後面的大河上建造一座石拱橋。
雖然王村後面的大河比大峽谷的大河寬了數倍,但在咕噜們的眼中,這都是一樣的。
古牧也覺得如果河上有座橋的話,族人開山取石将會方便許多。
隻不過,等到王昊回來後,卻否決了他們的這個提議。
因為,咕噜們用石塊拼成的拱橋,雖然能夠使用,但因為沒有粘合劑,如果從上方的話,是能一塊一塊的将石頭拆下來的。
王村後面的大河修建大橋是必須的,但在王昊看來,現在不是修橋的最佳時機。
等到煤礦到手,能夠燒出高強度水泥的時候,再在大河上面修建一座大橋才是最合适的。
王昊這次回村,帶回來了四十根合金弩箭。
強化八牛弩,哦不對,是弩炮暫時有那些量就夠了,王昊在大峽谷剩下的一段時間,除了十個九齒鐵犁外,每日的制作次數都用來制作弩箭了。
弩炮的弩箭目前來說,隻能用系統來做。雖然是冷兵器,但對于王昊來說,他所需要的是系統熔煉的合金金屬。
普通的鋼鐵并非不能制作弩箭,隻不過那些普通的鋼鐵制作的弩箭,在弩炮那強大的沖擊力下,最多隻能使用一次,因為一次使用過後,弩箭是必定會變形的。
王昊回來之後,還有兩天的時間便到月圓之夜了。
上次月圓之夜,睡着了的族人昏迷不醒,等到醒來之後,會忘記一些他們學過的知識的事情,讓王村的衆人記憶猶新。
不過還好,古牧在睡夢中戰勝了一隻入侵他大腦的‘大手’。将其消滅後,從記憶碎片中提取了一些有用的信息。
而其中用處最大的,便是得知了這個偷知識的大手會每隔三個月來一次。
正是因為如此,才讓王昊他們有了防範。
經過上次的事情,王昊發現,那個偷知識的大手好像隻能從睡夢中偷走族人腦海中的知識。
如果族人們不去睡覺,熬過這一夜的話,那便能夠再次獲得三個月的安甯。
因此,王昊對這件事做出的預防決定便是,讓族人們相互監督,在那一夜,都不許睡覺,這樣的話,那個偷知識的大手哪怕再怎麼厲害,也傷害不了自己的族人了。
大荒人,祖祖輩輩都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
因此,他們的生物鐘比地球人要準确無數倍。
每到太陽落山的時候,族人們都會成批的犯困,一般的族人,如果沒有強大的意志力的話,根本不可能熬過一夜。
因此,王昊在無奈之下隻能想出來了一個辦法,來吸引族人的注意力,讓大部分族人都能熬過一夜。
大荒人喜歡看熱鬧,哪怕就是小兩口吵嘴,都能吸引一大幫的族人過來,哪怕就是看上一個上午,哪怕就是吵嘴的話語隻有那麼兩句,他們也能看得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