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三國最有名的軍隊
八、三國最有名的軍隊
1.丹陽兵
這是陶謙的老本,他自己就是丹陽人,作為徐州的老軍閥,陶手中雖然沒有好的戰将,但是握有一支精銳的“丹陽兵”,因此也可以對抗曹操這樣的大鳄。“丹陽山險,民多果勁,好武習戰,高尚氣力,精兵之地”,劉備增援陶謙的時候,陶謙贈送了數千丹陽兵給劉備。後來随着劉備轉戰千裡的部隊,就是這支精兵。其餘的丹陽兵則在曹豹指揮下誘發了呂布奪徐州的戰争,估計後來呂布的部下中不乏丹陽勇士。但是顯然還有少許殘留在當地的丹陽兵,他們成為好生食魚鼈的廣陵太守陳元龍部下,就是這點兒丹陽兵,後來竟然擊退了小霸王孫策的渡江攻擊!從劉,呂與曹操的激烈戰鬥看,我的感覺丹陽兵屬于東夷孓遺,基本就是一支廓爾喀部隊,能征慣戰,吃苦耐勞,有項羽子弟兵之風
2.陷陣營
陷陣營是一支獨特的部隊,人數不多,但作戰極為勇猛,它的指揮官是呂布手下的大将高順。人稱高順“所将七百餘兵,号為千人,铠甲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說到陷陣營就不得不說說它的主帥高順,順為人“清白有威嚴,不飲酒,不受饋遺。”,以忠誠聞名,呂布被平滅之後,一言不發而引頸受戮,這在反複無常的呂布陣營中頗為罕見,曹操對呂布手下無法勸降而殺的也隻有他一人(陳宮是因為深知曹操底細,不能不殺)呂布的确沒有帥才,對高順不能很好使用,但深知陷陣營的戰鬥力,故此“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從郝萌反後,更疏順。以魏續有外内之親,悉奪順所将兵以與續。及當攻戰,故令順将續所領兵,順亦終無恨意”。呂布的悲劇,也是這支精兵的悲劇。
3.白耳兵
白耳兵,是劉備的親軍衛隊,劉備既然是個老革(老兵痞的意思),他身邊的白耳兵自然也是深經戰争的驚濤駭浪。值得一提的是白耳兵的指揮官陳到,陳到,字叔至,汝南人,随劉備身經百戰蜀國建立後封亭侯,征西将軍,協助李嚴鎮守白帝,《三國志》稱“征南(趙雲)厚重,征西忠克,統時選士,猛将之列”。夷陵蜀軍戰敗,陳到與傅彤斷後,傅彤戰死,陳到率白耳兵數百,幾百杆槍就擋住了吳軍的狂追,白耳兵戰鬥力可見一斑。這位蜀國猛将在《三國演義》裡面居然連名字都沒有,實在奇怪,因為他本來是劉備帳下僅次于趙雲的悍将,這可能是因為羅貫中給蜀國寫出的猛将之多已經大大超過了史實,隻好委屈陳到了,另外陳到在曆史上“名位常并趙雲,俱以忠勇之将稱”,有了一個趙雲已經夠典型,羅貫中可能在構思的時候将二人合并了,于是演義中陳到的威猛隻好在趙雲的影子裡閃現了
4.白馬義從;
沮授為監軍,白紹:“瓒好白馬,屢乘以破虜,虜呼為‘白馬将軍’。故選精銳三千,盡乘白馬,号‘白馬義從’,以實禁衛也。”在三國的征戰中,“白馬義從”隻是一顆流星,它是公孫瓒的精銳騎兵部隊,可惜,隻經過短暫的輝煌,就在界橋戰役中被袁紹的大将鞠義殲滅了。公孫瓒是在和北方少數民族的作戰中以勇猛豪邁而成名的,他善使雙頭鐵矛,《後漢書》曰:“瓒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号“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白馬義從後擴充成相當規模的部隊,一時威震塞外,烏桓“乃畫作瓒形,馳馬射之,中者辄呼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可惜,界橋之戰公孫瓒碰上了他一生的克星鞠義,白馬義從就此一蹶不振。“。…瓒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義兵皆伏盾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沖突,強弩雨發,所中必倒,臨陳斬瓒所署冀州剌史嚴綱甲首千餘級。瓒軍敗績,步騎奔走,不複還營。”這是一個典型的用弓弩擊破騎兵的戰例。值得一提的是有資料提到趙雲原是白馬義從之一,也算給這支精兵保留了種子。順便說一句,《英雄傳》記載,袁紹聽到白馬義從,有這樣一段對話——紹笑曰:“彼有‘白馬義從’,某有‘大戟士’,安懼哉?”呼郃:“雋乂,盍為吾破之!”郃自張望不言–那麼,張颌的大戟士,是不是袁紹軍中的又一支精兵呢?
5.無當飛軍
所謂無當飛軍,是諸葛亮在征服南中後,利用當地少數民族兵源,建立的蜀漢勁旅,和劉備傳統的王牌軍——白耳兵,以及西涼馬氏軍團鼎足而三,一時瑜亮。這支軍隊富有特色,從部隊性質上說,給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類似于法國的外籍軍團,是一支職業雇傭軍。
蜀漢政權原來就曾經使用過三苗後裔的武陵蠻(從河南南遷,和西南夷不是一個體系)雇傭軍,在伐吳戰争中大顯身手,連猛将甘甯都死于這些蠻族手中。七擒孟獲——當然隻是一個象征——的戰争中,諸葛亮更充分認識到了南中少數民族的英勇善戰。這并不奇怪,曆史上,農耕民族普遍缺乏果毅精神,而遊牧,漁獵民族則往往好勇鬥狠。随着南中戰争結束,恢複和平,這些剽悍的戰士便陷于失業,把這樣的力量留在南方,無疑是社會極大的不穩定因素。看看台灣在抗戰後發生的二二八事件,帶頭鬧事的就是從原日軍中複員的台灣籍高砂部隊成員。為此,諸葛亮對此實施了一箭雙雕的有利政策,就是征召少數民族戰士加入蜀國政府軍,而經費問題,就由當地地方豪強解決。記載亮以夷多剛狠,不賓大姓豪強,乃勒令出金帛,聘策惡夷為家部曲,得多者栾世襲官。于是夷人貪貨物,以兼服屬于漢,成夷漢部曲,從而在當地建立帶有以夷制夷性質的地方軍隊,當地豪強得到社會地位,遂安于蜀漢統治,出金暮兵,使少數民族得到實惠,緩和了********。同時,這些當地失業軍人變成了政府軍,如同在企業中得到了股份,成為少數民族中具備向心力的核心。其組成的軍隊熟悉民俗,較少激發問題。後來張嶷,馬忠等彈壓叛亂,夷漢部曲都是主力。
如此好處,自然不能讓地方獨享。同時,也為了徹底避免南方割據勢力死灰複燃,在諸葛亮主持下,蜀國不惜本錢,移南中勁卒,青羌萬餘家于蜀,為五部,所當無前,号為飛軍。這就是無當飛軍的來曆。這支軍隊的成員到達蜀郡以後,就成為蜀國的軍戶,世代為蜀國當兵為生,成為職業軍人。時成都和南中的繁華不可同日而語,南中夷族素重勇士,故每有空缺,南人必奔走而告,刺血踴躍,以此為榮。讓人想起英國軍隊在尼泊爾招募廓爾喀營雇傭軍的場面。當然,當時南方人口不多,徉柯郡兩萬戶,建甯郡萬戶,朱提郡八千戶,興古郡四萬戶,一下子調走一萬戶能征慣戰的世家,對當地割據勢力可以算是釜底抽薪。無當飛軍是何等形象呢?他們皆身披鐵甲,能翻山越嶺。,善于使用弓弩和毒箭,尤其精于防守作戰。因為是舉家遷移,所以俗以蠻姑為舞,皆團牌辟(披)發,号嘯而進。在七擒孟獲中,把這支還沒有誕生的精兵配給了當地豪帥,銀冶洞洞主楊鋒,固然是無稽之談,但大體形象沒有錯的。如此奇裝異服,風俗獨特的軍隊進駐蜀都,肯定也帶來不小的文化沖突,至少廣大士族階層一定是又好奇,又擔心。為了能夠給這些剽悍的戰士以良好的管理,蜀漢委任治軍嚴謹的魏國降将,巴西人(也可能是徐州沛人)王平為該軍團第一任司令官。王平,字子均,識字不滿十,與士卒同甘共苦,而生性謹嚴,訓練苛刻,很少說話。這樣一位既能服衆,又嚴厲而帶點兒陰沉的将軍,實在是雇傭軍太合适的指揮官人選了。無當飛軍不愧南中勇士的威名,英勇善戰,在蜀漢的曆次戰争中都有着出色的表現。一出祁山,配屬馬谡部戰張颌于街亭——本來大概也因為馬谡熟悉南中情況,希望他能夠充分發揮這支軍隊的特點——因為馬谡的失誤而全軍潰敗,打斷後的正是王平率領的飛軍,一面死戰,一面擊鼓迷惑敵軍,成功的掩護其他各部撤離戰場,自己也全身而退,算是小試鋒芒。
建興九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令王平以副師屯南圍,自設計圍司馬彜于祁山。司馬懿抵擋不住,索性施展圍魏救趙的招數,派張颌領主力大軍攻打王平孤軍。盡管當時王平所部無當飛軍隻有三千,隻有魏軍的二十分之一,但這些廓爾喀營式的勇士個個誓死如歸,拼死抵抗,箭如飛蝗,張颌猛攻不下,司馬彜的大營卻已經被諸葛亮的大軍攻破了。魏軍退卻,無當飛軍卻發揮山地兵團的特點,沖出營地,反擊魏軍後衛,前後夾攻,魏軍大潰,損甲首數千。蜀國能在和司馬懿第一次對陣時,取得相當優勢,無當飛軍死戰曹魏猛将張颌的軍團,居功厥偉。
無當飛軍由于山地作戰的特點,常被用于讨伐叛亂少數民族。延熙三年(公元240年),漢嘉(今四川雅安北)蠻反,蜀漢出動向寵的宿衛兵代替其前去征讨,裝備不可謂不精良,結果這位性行淑均的名将卻死在了少數民族叛軍手中,還是無當飛軍從前線調回,才控制了局面。那應該是第二代或者第三代飛軍了。
無當飛軍的最後也極為悲壯,那是姜維九伐中原中的第八次,為了掩護主帥退卻,5000飛軍和末任司令官張嶷進行了最後一戰,全軍戰死,史載殺敵輩之。以後,雖然還有飛軍之名,并且在防守陽平關等戰鬥中有所表現,無當飛軍作為一個整體,已經不複存在了。
最後補充一點,如果從血統上說,實際上飛軍的成員包括兩部分,南中夷族和青羌,前者包括叟,笮,炯,百璞等民族,後來成為彜族,布朗族等雲南少數民族,精于射術,後者為氐羌和冉馳,自古有修築碉樓的習慣,《華陽國志》記載了這些住在石碉中的民族夏秋如何入蜀為傭,打水井砌河堰,出售花椒蘋果農副産品,冬春返回故裡避寒的情形,石碉樓,記錄了青羌的曆史,也展示了他們善于守禦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