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
魏忠賢捧着各地發來的傳書急報,憂心忡忡的沖進了乾清宮。
這次,幾處兵禍天災一起襲來,魏忠賢可真是感覺有點頂不住了。
“陛下,”
急匆匆沖進殿中,看着正聚精會神忙着組裝‘飛剪号’模型的朱由檢,魏忠賢開口的聲音卻不由得壓低了幾度。
眼前的這位崇祯陛下手段可不一般。
魏忠賢看着朱由檢還稍顯青澀的面孔,心中忍不住有些發寒。
這位崇祯陛下看似與天啟陛下一樣,整日也在忙着制作組裝海船模型,對大明政務似乎還不如當初的天啟陛下上心。
可這一個多月過去了,魏忠賢忽然發現,不知不覺間内廷他熟悉的各大太監,似乎已被更換過半。
天啟陛下留下的老人中,原乾清宮管事兼掌銀作局、司苑局兩司的大太監王朝輔,被王承恩所取代倒是在情理之中。王承恩貼身伺候崇祯陛下那麼多年,隻給了這麼個職位,沒進司禮監,說實在的,魏忠賢倒都有點為王承恩抱屈。
執掌禦馬監和内操軍的禦馬監掌印太監譚敬,因受刺客牽連,被方正化所取代,這更在魏忠賢預料之内。
宮門處刺殺,這種情況實在是太惡劣了,這簡直是開了大明數百年才有的先例。這麼惡劣的情況出現,譚敬隻被調去監管尚膳監,魏忠賢都覺得算他走了大運。
譚敬離開,那個因舍身相救崇祯陛下而丢了一支胳膊的方正化,雖還未完全離開病床,卻已開始履行禦馬監掌印的職責了。這方正化這次算是因禍得福、一飛沖天了。
這幾個人員調整,早在魏忠賢預料之中。這些人都是崇祯陛下身為信王時的貼身之人。信王化龍,他們乘風直上也都是應有之意。
隻是王朝輔一向與魏忠賢交好,而譚敬雖不是魏忠賢的人,但譚敬頂替的尚膳監掌印,卻是魏忠賢的門下。
這一連串的人員調整,讓魏忠賢的心不由提了起來。
可魏忠賢一直惴惴不安的,也是他手中最重要的職司―東廠提督,崇祯陛下卻沒有做任何調整,這讓魏忠賢是深感慶幸。
不過,崇祯陛下雖然沒有替換他,但崇祯陛下卻又不動聲色間,以出鎮遼東的名義,将禦馬監提督太監、京營監軍太監劉應坤打發去了遼東任職。這讓魏忠賢心中又很不是滋味。
劉應坤可是魏忠賢手下第一知兵之人。沒了劉應坤在禦馬監,魏忠賢在内廷的影響力立馬大為衰減。
想想當年他和天啟陛下戰戰兢兢耗盡心力,才借老王安推辭司禮監掌印之機,弄假成真硬是把老王安趕出了皇城。
當時他們感覺冒了多大的險?
今昔對比,魏忠賢又怎能不對崇祯陛下的手段感到驚訝。
崇祯陛下和當年接位的天啟陛下年齡一樣,都才16歲。可這手段卻比當年的他們高明多了。
“這大内畢竟是陛下的大内,雜家等人也畢竟隻是陛下的家奴。陛下更換個把家奴,那還不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嗎?”
想起當年黯然離去的老王安,魏忠賢無聲苦笑兩聲。
現在的魏忠賢當然已明白,他們這些内侍,權力再大,面對皇帝也都是一樣的不堪一擊。
相比老王安,他魏忠賢現在已經算是非常幸運的了。
不過,想到近來司禮監掌印太監王體乾和秉筆太監李永貞都已有明顯不恭現象,魏忠賢心中壓力更感巨大。
他的權威已明顯縮水嚴重了。
魏忠賢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
他更知道,他就算與崇祯陛下再有交情,但若他無法為崇祯陛下分憂,于崇祯陛下無用,那最終也隻能落個黯然離去的下場。
為此,這段時間以來,魏忠賢對外廷盯的更加上心。魏忠賢是用盡十二分的心力,力求像當年一樣,平安解決一切政務,盡量不驚動宮内的陛下。
隻是,他手中這幾份急報影響實在太大,魏忠賢也不得不特來請示崇祯陛下的意思。
“魏大伴,有什麼事?”
朱由檢把手中的一塊木片放下,淡淡的問道。
這登基以後,朱由檢才體會到,現在的大明文官體系,對皇帝的限制到底有多麼的巨大。
按大明的規矩,吏部對五品以下文官有直接任免之權。吏部拟訂任免命令後,隻需常規上報皇帝備案即可。
而大明五品以上的高等文官任免,内閣大學士們卻擁有很大的建議之權。
這樣一來,低等文官無需通過皇帝來任命;而高等文官的任命,内閣大學士的意見卻又顯的非常重要。
甚至發展到現在,沒有内閣意見的附屬确認,皇帝的任命隻能叫中旨。皇帝直接提拔的文臣隻能叫幸進。而那些接到皇帝直接任命的文臣,害怕名聲不好往往會拒不受命,甚至會以激烈抗命以求一個良好名聲。
内閣大學士的意見,在升遷上如此重要,文臣們當然會對内閣大學士格外敬畏幾分。
可内閣大學士的選拔,卻并不是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内閣大學士要先得到朝堂高級文官共同推舉,才能作為候選人再經皇帝批準而入閣。
這種選拔機制,又讓未入閣的大學士受到朝臣極大的制約。想入閣,你就要有好聲望才行。
正是這種制度,讓大明皇帝的權威,在抱團的文官面前,受到了極大的削弱。
萬曆皇帝與文臣因立太子所産生的‘國本之争’,讓文臣發現了他們的這種巨大力量。而‘國本之争’失利後,萬曆皇帝的殆政,又更把文臣的心氣推到了更高的地步。
這也是後來天啟朝開始幾年,因沒有得到閹黨官員的支持,即便是天啟皇帝的命令,也很難再朝堂奏效的原因。
皇帝權威受損,沒有了皇帝權威的壓制,又讓大明文臣争權奪利所形成的黨争,迅速公開化、激烈化。
反應到大明朝堂上,就是萬曆晚年的東林黨以及齊、楚、浙等黨派在朝堂的激烈争奪。
等到了天啟年間,發現權威受損的皇帝要重新收回權力,這才又有了閹黨和東林黨的激烈争鬥。
好在這時空有朱由檢亂入,才沒讓大明黨争走向血淋淋的無所不用其極。
可這樣一來,朱由檢方一登基,他就感受到了尚未向皇權徹底低頭的大明文臣的難纏。
雖然,現在的朝堂還是以所謂的閹黨為首,但面對剛登基的新皇,所謂的閹黨卻也還是拿出了維護文臣體系的本能。
朱由檢提出的第一個文臣提拔議案,竟然就這樣被内閣否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