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緣木求魚(2)
唐聖曆元年,突厥入寇唐朝妫州、檀州、定州、趙州等地(今河北省中西部),契丹與奚又依附于突厥,于是中原通往東北的道路被阻隔。唐朝當時正處于武則天晚期,内部的鬥争非常激烈,武氏一族和李氏一族争權奪利,鬥争到了白熱化的階段,軍隊的戰鬥力不強,在應付突厥人之外,再也無法應付别的危機。
大祚榮審時度勢,在今吉林省敦化縣敖東城建立靺鞨政權,以武則天封其父為震國公之“震國”作為國号,自稱震國王。震國建立後不久,唐中宗複位,派恃禦史張行岌招慰大祚榮,大祚榮即遣子入侍,臣屬于唐。唐睿宗李旦即位後,于公元唐先天二年遣郎将崔忻攝鴻滬卿往祚榮所處,拜其為左骁衛大将軍、渤海郡王,并且以其所統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大祚榮随即去靺鞨号,同時以“渤海郡王”的“渤海”取代“震”為國号。
從此,渤海作為國号和族稱,見于史書。安史之亂以後,唐廷诏令渤海為國,以大欽茂為王。大欽茂是渤海國曆史上最傑出的國王,也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自大祚榮以後,渤海國的曆史,基本上是由大欽茂書寫的。他當上渤海國王以後,立刻醞釀遷都一事。
渤海國首都初駐舊國(今吉林敦化),天寶元年遷至中京顯德府(今吉林和龍),天寶末年年遷至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甯安),其後再遷東京龍原府(今吉林珲春),不久以後又複遷上京龍泉府。大欽茂決定,将上京龍泉府作為渤海國的永久都城,不再搬遷。
渤海國的建立,對于東北地區的開發以及東北各族和漢族的融合,都有推動作用。渤海國在長達二百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全面效法唐朝封建文明,依靠渤海人的聰明智慧和勤勞勇敢,繁育了發達的民族經濟和燦爛的渤海文化,促進了東北邊陲的進一步開發,豐富了中華大統一的曆史涵量。創造了“海東盛國”的輝煌。
渤海國在政治上接受唐朝的封号和官職,成為唐廷藩臣。此後曆世諸王繼位都經唐廷的冊立,終唐之世遣使朝唐一百數十次。其間除大武藝之世一度與唐發生軍事沖突外,對唐基本還算和好,但是因為利益争奪而翻臉的事情也不少見。近百年來,由于契丹人逐漸崛起,切斷了唐廷和渤海國的聯系,雙方不再接壤,沖突才逐漸的減少。
渤海國采用唐朝的政治軍事制度。受中原先進生産技術的影響,社會經濟顯著發展,同内地貿易歲歲不絕。從詩人溫庭筠《送渤海王子歸本國》的著名詩篇也可以看出,渤海與唐的親密關系。詩中說:“疆裡雖重海,車書本一家。盛勳歸故國,佳句在中華。定界分秋漲,開帆到曙霞。九門風月好,回首是天涯。
渤海國的疆域,初限于靺鞨的部分故地,至第十代宣王大仁秀時大體上在今東北大部、朝鮮半島北部及俄國沿日本海的部分地區等廣大地域。渤海全盛時期,以吉林為中心,其疆域北至黑龍江中下遊兩岸,鞑靼海峽沿岸及庫頁島,東至日本海,西到吉林與内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鮮之鹹興附近。設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餘縣。是當時東北地區幅員遼闊的諸侯強國。
在中原文明的強有力影響下,渤海政權迅速完成了封建化的進程,各項制度仿效唐朝。渤海政權仿效唐朝典章制度,在渤海建立三省六部,确定五京,推行京、府、州、縣的郡縣制度,軍事上也仿唐十六衛制,有法律監獄等。社會經濟有了顯著的發展和進步,農業已成為最主要的生産部門,各項手工業的生産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湧現出一批新興城市,其中上京城,形制模仿長安,在當時已經超過隆州府成為東北最大城市。交通相當發達,同内地的“就市交易”及互市歲歲不絕,與日本的海上貿易也相當活躍。
然而,随着契丹人的崛起,渤海國的安全受到了嚴重的威脅。渤海國經過近兩百年的發展,也已經到了老年,國内弊病叢生,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都非常的尖銳。契丹人的崛起,加劇了渤海國的内部矛盾,外部矛盾也變得更加尖銳。根據不确切的情報,在渤海國的内部,已經發生過多次起義,嚴重打擊了渤海國的統治力量。
對外的戰争,乃是渤海國走向滅亡的緻命傷。在過去二十多年的時間,契丹和渤海**隊發生了大大小小三十餘次的戰鬥,基本上都是以渤海國的失敗而告終,西方的領土正在不斷的縮小。原本渤海國引以為豪的盛産人參的南蘇州、新城州、哥笏州、蓋牟州等地區,都落入了契丹人的手中。這些地區還是渤海國主要的産馬地。
渤海國現任國王大玄錫,登基已經有十七年的時間,今年已經六十餘歲,但是他愛美之心不死,一直對妙齡少女很感興趣,今年才剛剛下令從全國各地選拔秀女,供他淫樂。唐廷的皇帝李俨,還有他的老子唐懿宗,雖然奢侈無度,熱衷于宴會玩耍,但是對女色倒不是很在乎,而這位大玄錫卻是老當益壯,老而彌堅,實在是令人佩服。
以往渤海國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是習慣性的向天朝伸手,借助唐廷的力量來解決危機,但是現在,由于河北地區長期戰亂,唐廷根本不可能對渤海國提供任何的援助,這使得渤海國的的确确有滅亡的危險。對于大玮瑎的到來,張铎等人的感情都非常複雜。渤海國已經有三十多年沒有入朝了,顯然是沒有将唐廷放在眼裡,直到鷹揚軍崛起,才重新出現,的确讓人覺得有點不太是滋味,這完全是在見風使舵嘛。
李怡禾不動聲色的說道:“他們還真的找對人了。除了我們,誰也無法幫助他們。”
劉鼎點點頭。
渤海國沒有派人向興元府求救,而是直接找到了鷹揚軍,對鷹揚軍來說,也算是一種尊敬,顯示出渤海國人的眼光。鷹揚軍在王滿渡決戰中,迫使突厥騎兵不得不暫時撤退,這本身就說明了鷹揚軍強大的戰鬥力。渤海國很容易将契丹騎兵和突厥騎兵放在一起評論,認為鷹揚軍也能夠打敗契丹騎兵,大玮瑎這才會找上門來。如果鷹揚軍沒有逼退突厥騎兵的話,大玮瑎肯定不會出現。
事實上,有史以來,渤海國對于唐廷的恭敬,都是有條件的。這種尊敬絕不是先天産生的,相反,這是大唐軍隊用自己的實力赢來的。在當初大祚榮建立渤海國的時候,渤海國并沒有立刻停止和唐廷的戰争,而是一邊和唐廷和談,獅子大開口,希望從唐廷這裡得到各種特殊的權力。背地裡,渤海國又和奚族等狼狽為奸,派人假扮強盜馬賊,搶奪大唐邊民,消耗唐廷的實力。
用直白的話來說,渤海國對于唐廷的恭敬,也是看情況的。如果唐廷的力量強大,渤海國就表現得特别的溫順,派來的使者都是畢恭畢敬的,進攻的物品也最豐富,進攻的頻率也最頻繁。在安史之亂發生以前,渤海國進貢給唐廷的人參,質量都是最好的,數量也是最多的,皇室的人可以拿人參當飯吃,極其稀有的千年人參,也毫不吝啬。
但是在安史之亂發生以後,渤海國進貢的人參數量大大的減少,質量也大大的降低,甚至出現用樹根冒充人參的現象。至于千年人參,早就沒有了。當初憲宗時代,一代名将李塑在戰鬥中負傷,憲宗命人從皇宮中找來一些人參給李塑送去,結果太醫們找來找去,都隻能找到一些次品,究其原因,乃是渤海國已經有多年沒有進貢了,宮中存放的上等人參,早已用盡。
到了唐懿宗年間,渤海國就再也沒有派人進貢了,雖然渤海國的商人屢屢出現,帶來了大量的上等人參,在長安、洛陽等地高價出售,可是進貢的人參卻根本沒有。壽昌公主出嫁,唐懿宗希望萬國來朝,給足他面子,但是也沒有看到渤海國的影子,倒是日本遣唐使送來了部分貴重的禮物。
至于皇帝李俨登基以後,渤海國更加是消失得無影無蹤,在李俨的登基典禮上,也沒有看到渤海國的正式代表。在這之前,曾經有謠言說,渤海國準備脫離唐廷而獨立存在,再也不接受唐廷的敕封。這種謠言,在大欽茂成為渤海國王以後,傳播得最為強烈,甚至連唐廷都一度信以為真。
幸好當時的唐廷,也正好是開元後期,國力強盛,能人輩出,有效的遏制了渤海國人的野心。最終,在安史之亂之前,渤海國人都沒有出頭的機會。在安史之亂之中,有确切的證據表明,渤海國人參與了安祿山的行動計劃,大欽茂和安祿山之間,還有親筆信來往,稱兄道弟,甚至連渤海國人瓜分中原地區的草圖都有。但是唐廷為了縮小打擊面,盡快平息安史之亂,因此沒有提及此事。在平定安史之亂以後,唐廷再次敕封大欽茂為渤海國王,加封檢校太尉。
大欽茂在位五十七年,是渤海國曆史上的最重要人物,甚至比開國的大祚榮還要重要。縱觀其一生,對于唐廷的态度變化,也是随着唐廷的實力強弱而變化的,中間沒有絲毫掩飾的成分存在。當時唐廷重臣裴度就曾經私底下說過,渤海國隻知道索取,在有求于人的時候才會出現,“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事實上也的确如此。
在和唐廷中斷了來往三十多年以後,渤海國才重新找上門來,顯然是看到鷹揚軍勢大,可以給他們提供援助。而他們的來意,顯然是最清楚不過的,那就是聯合鷹揚軍抵禦契丹人。幾乎可以想見,大玮瑎應該會開出一系列的條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從鷹揚軍這裡得到援助。
朱有淚不屑的說道:“這等小人,最好先晾在一邊,讓他嘗嘗被冷落的味道。”
劉鼎想了想,慎重的說道:“把關正傑請來,讓他和大玮瑎首先談談,摸清楚對方的底細。他遠道而來,咱們要待之以禮,至于我們能夠提供多少的援助,提供怎麼樣的援助,咱們以後再商量。”
李怡禾低聲的說道:“大玮瑎指名道姓要見你,這……”
劉鼎輕描淡寫的說道:“就跟他說,我現在沒有空見他。他有什麼事,可以跟關正傑說。如果他的确是有誠意的話,在适當的時候,我會抽出時間和他見面的。”
李怡禾轉身去了。
朱有淚滴溜溜的轉動着眼珠子,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身邊的人一看朱有淚的這個樣子,就知道這家夥是不安好心,說到算計别人,在這裡的這麼多個人裡面,還真的沒有哪個是他的對手。這家夥的内心世界,實在是太惡毒了,偏偏他對佛經還有如此之高的造詣,不知道是不是已經到了要用佛經來化解心中罪孽的地步。都說萬物相互相成,朱有淚本身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劉鼎故意問道:“你在打什麼主意?”
朱有淚舔着嘴唇,兩眼放光,羨慕的說道:“聽說東北地區的人參不錯,大玮瑎至少也應該拿上幾百斤給咱們作為見面禮吧!要是連這點意思都沒有,誠意實在有限啊!我強烈建議,我們的接待規格,應該參照大玮瑎的見面禮來決定。”
張铎愕然說道:“幾百斤?你以為人參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随便張張口就有幾百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