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2月,莫斯科的氣溫已經下降到零下20度。就在這個寒冷的時候,曼圖洛夫居然往更冷的西伯利亞奔去。
坐在火車上,沿着西伯利亞大鐵路往東而去,曼圖洛夫想起了自己年輕時的日子。
在新西伯利亞長大的他,對于這片寒冷的土地,固然有一份特殊的感情。而這道鐵路更是他來往莫斯科和新西伯利亞的唯一交通工具。
十年前,他坐着火車,沿着這道具曆史意義的鐵路到莫斯科上大學。幾年前,身為新西伯利亞黨委第一書記的他,通過這道鐵路前往莫斯科出席中央級别的會議,或是去向斯大林等中央大員彙報工作。
但在他成為建設人民委員,去莫斯科工作之後,就一直沒有搭乘過西伯利亞大鐵路的火車了。
直到這一天,他奉命去烏拉爾和西伯利亞視察,而機場因為跑道結冰和積雪過多的緣故無法使用,隻好坐火車過去了。
列車窗外是一片白茫茫的景色,沿途的河流都已經結冰了,山川也覆上了一層厚厚的白雪。
西伯利亞的農田早已經收割了,農民都窩在他們的小屋裡,享受着他們勞動的成果。
走進房裡一看,你會發現裡面隻有老人、婦女或者小孩,有些農舍裡甚至連婦女也沒有,因為壯年的男人不是上了戰場,就是去了附近的工廠從事生産。有些婦女也加入了生産隊的行列,參與戰略物資的生産。
其他工人們也沒有閑下來,在這戰争時期,他們每個人都得加班,在工廠裡趕工,生産各種各樣的,軍隊能用得上的物資。
衛國戰争期間的蘇聯,根本沒有人是閑着的,就連幹部也不例外。曼圖洛夫何嘗不是如此?
就連他坐火車的時候,也在處理手頭上的一堆文件,飯都要人從餐車裡送到他的車廂來(雖然他更大程度上是為了享受特權),更沒有趁着坐火車的機會睡上一整天。
過了葉卡捷琳堡,穿越了烏拉爾山,就到了蘇聯國土的亞洲部分了,再下一個站就是曼圖洛夫視察的第一站――秋明。
此時的秋明,已經是一座重要的工業城市,不再是那座人口隻有幾萬人,靠農業和出口皮革為生的小城市了。
在前秋明市委書記,現鄂木斯克州黨委第三書記維羅妮卡・烏斯季諾娃的治理下,秋明的工業發展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自從她争取到輸油管項目之後,秋明就開始成為了全西伯利亞,甚至是全蘇聯最重要的石油化工中心。
一座座的煉油廠在秋明城郊建了起來,提煉從鄂畢河産油區(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秋明油田)經輸油管道運來的原油。
這些原油,會被提煉成汽油、柴油、煤油等燃料,除此之外,還有部分的提煉品會用于其他用途,包括制造塑膠、合成橡膠等。
蘇聯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幾乎任何類型的礦産和化石燃料都能在蘇聯這裡開采得到。但由于蘇聯沒有熱帶雨林,不适合橡樹生長,導緻蘇聯的橡膠産量幾乎位居世界最後,常年面臨着橡膠缺乏的問題。
曼圖洛夫作為一名穿越者,早也洞悉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當上建設人民委員之後,就開始在各個石油産地和煉油區附近興建合成橡膠廠,提升蘇聯的合成橡膠産量,以彌補蘇聯在天然橡膠資源上的不足。
秋明作為一個新興的石油化工中心,固然也是曼圖洛夫重點建設的地方。
為了最大地利用秋明作為石油化工中心的優勢,曼圖洛夫的建設人民委員部和石油工業人民委員部合作,在秋明煉油廠的附近興建了一座大型合成橡膠廠,利用石油、天然氣為原料,生産合成橡膠。
這些合成橡膠将會送到車裡雅賓斯克、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亞,甚至是哈爾科夫、斯大林格勒、列甯格勒等地用于飛機、坦克、卡車等載具的生産。
蘇聯的輪胎産量也因為合成橡膠供應得到滿足而大幅提升,卡車的産量也因為輪胎的供應充足而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曼圖洛夫同志,歡迎來到秋明。”火車很快就到了,車站月台上站滿了迎接訪問團的地方幹部。
此時的曼圖洛夫已經是國家領導人級别的人物了,他不但當上了人民委員會副主席(相當于國務院副總理),還成為了蘇聯戰時最高權力機構――國防委員會的一份子。
再加上他兼任中央監察委員會副主席(相當于中紀委副書記)和組織局委員,掌握幹部的紀律檢查和人事安排的權力,幾乎沒有地方官員敢得罪他(謝爾巴科夫、赫魯曉夫這種兼任中央大員的地方官除外),迎接他的排場自然也得做好。
然而,曼圖洛夫并不是一個喜歡高調排場的人,他覺得這樣的排場很浪費資源。與其讓這麼多人弄過來火車站這裡站着,不如讓他們繼續待在辦公室裡工作,這樣既不用麻煩他們,又能夠讓他們盡快處理好手上的工作,有什麼不好的?
“烏斯季諾娃同志,我們好久沒見了。”曼圖洛夫握了烏斯季諾娃那張又白又滑的右手,然後說:“聽說您現在是鄂木斯克州黨委(第三)書記了,怎麼還在秋明這邊工作?”
“曼圖洛夫同志,庫德諾夫同志(米哈伊爾・安德烈耶維奇・庫德諾夫,鄂木斯克州委第一書記)知道您要訪問鄂木斯克州之後,叫我過來這裡接待您。
畢竟我以前當過秋明市黨委書記,對秋明市的發展情況了解比較清楚。而且在您來之前,我剛巧秋明這邊指導工業發展的工作,順便過來接您一下。這其實也不麻煩,也不會耽誤我的工作。”
“很好,不耽誤工作就好。”曼圖洛夫嗅到了烏斯季諾娃身上發出的體香,挑起了他的自然欲望,但還是裝作若無其事地說:“現在是關鍵時期,我們的工作至關重要,千萬不能有任何的耽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