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4月,蘇聯紅軍終于對德國首都柏林發起攻勢。
此時,蘇軍已經占領了德國大片地區,柏林以南的德累斯頓、萊比錫,柏林以北的羅斯托克、新勃蘭登堡,還有柏林以東的波森地區都已經被蘇聯紅軍所占領,使駐守柏林的納粹德軍陷入了半包圍狀态。
參與柏林戰役的蘇軍由3個方面軍所組成,分别是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和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分别由羅科索夫斯基、朱可夫和科涅夫指揮,總兵力達到250萬人,超過7000輛坦克和8000架飛機投入戰鬥。
在柏林面臨包圍之際,希特勒并沒有接納其顧問所提出的離開柏林的建議,他堅決繼續留在柏林,發誓與柏林共存亡。
為了守住柏林,希特勒不惜一切代價地動員全柏林城的人力物力,征召了一大批勉強受過訓練的平民入伍,勉強整合了一個近120萬人的集團軍群。
雖然這些平民的戰鬥力并不可靠,但這個集團軍群是希特勒在柏林戰役中的唯一希望。
這個集團軍群由3個集團軍和一個由接近400,000人所組成的預備集團軍,分别是國防軍第2國民集團軍、國防軍第8護衛集團軍、帝國衛隊第1菁英集團軍和國防軍第16國民集團軍(預備集團軍)。
但由于生産槍支的毛瑟工廠已經被蘇軍占領,槍支供應十分有限,納粹德國手上的槍支并不多,即使把一戰時期的庫存都掏出來,都不足以在短期内武裝一百二十萬人的柏林守衛部隊,結果隻有四分之三的士兵有槍支裝備,剩下的士兵則需要從敵人或者死去的戰友手上撿槍用,作戰能力大受影響。
為了擋住從東而來的蘇聯紅軍,納粹德軍動員工程兵和當地居民強化希萊高地的防禦工事,利用德軍的火炮威力将希萊高地建立成一個強力炮壘。
希萊高地的戰略價值極為重要,它位于在奧德河以西17公裡、柏林以東90公裡,可以俯瞰穿過奧得河的高速公路,扼守着從奧得河進入柏林的通道要道。
這個高地,是從東進入柏林城的最後一道防線,防線之後就已經是柏林城外的郊區了。部分德軍更把希萊高地視作第三帝國存亡的關鍵,把德軍尚餘最精銳的黨衛隊第7裝甲集團軍和兩個國民步兵師都調至希萊高地防線之上。
除了加固希萊高地防禦工事以外,德軍工程兵還把河上遊的水庫放了水,把原本已經因為秋季融雪而泛濫的奧得河變成一個護城沼澤,并在奧得河後方建立三條防線一直到柏林外圍。這些地帶由反坦克壕溝、反坦克炮台和大量戰壕碉堡所組成。
不過,僅僅在柏林東部建立防線是不足夠的,因為蘇軍這次并不是從東面進攻柏林這麼簡單,而是從東、南、北三面夾攻。
所以,德軍除了要防範從東而來的蘇軍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以外,還要對抗從萊比錫-德累斯頓一帶北上的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和從羅斯托克一帶南下夾攻柏林的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
如此一來,德軍就需要從東、南、北三個方向建立相對應的防線,但德軍掌握的資源有限,他們的時間也有限,而南北兩個方向的前線長度都超過了一百公裡,要在短時間内運用有限資源,将這一百公裡給堵住封住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盡管如此,德軍構築的臨時防線依然給蘇軍帶來了不小麻煩,面臨着滅國威脅的納粹黨衛軍和德意志國防軍作戰意志異常高昂,異常勇猛。在武器裝備和兵力均占劣勢的情況下,他們毫不退縮,以自己的鮮血來“守衛”最後的國土。
這是德國/普魯士曆史上第二次面臨着滅國的威脅,就在兩個世紀前(1760年),俄羅斯軍隊也兵臨柏林城下,并且聯同奧地利軍隊攻下了普魯士首都柏林。但到了1762年,俄國女皇伊麗莎白一世去世,由一名不會說俄語的德國人接任俄皇,是為彼得三世。
彼得三世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德國人,他幾乎不會說俄語,自小深受德國文化的影響,在普魯士就要滅亡,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就要自殺的時候,彼得三世居然宣布俄羅斯與普魯士結盟,反過來命令年前攻占柏林的切爾尼謝夫将軍率領2萬俄軍援助普魯士。
結果,得到俄國幫助的普魯士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在弗萊堡戰役擊敗了奧地利,不僅保住了國土,反而還得到了戰争的勝利。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就被後世人成為“勃蘭登堡王室的奇迹”。
在蘇聯紅軍兵臨柏林之時,希特勒也希望能像兩世紀前一樣,有意外的事件來幫助德國,比如說盟軍東西方勢力的分裂,還有中立國的加入等等。但他的幻想實在是太過不切實際,根本就不可能在納粹德國滅亡之前發生。
1944年4月20日,在蘇聯紅軍烏克蘭第三方面軍攻下卡塞爾、哥廷根、布倫瑞克、沃爾夫斯堡等多座城市的同時,烏克蘭第一方面軍與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也在柏林以西130公裡的馬格德堡會師,完成對柏林的合圍,将希特勒的120萬軍隊圍困在柏林一帶。
白俄羅斯第一、第二方面軍和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繼續收縮包圍圈,利用制空優勢和裝甲優勢赢得了郊外野戰的勝利,在4月25日攻入柏林市區的外圍,蘇德雙方開始在柏林市内展開了激烈的巷戰。
從蘇軍包圍柏林的那一刻起,納粹德國的滅亡已經進入了倒計時,所有紅軍将領都知道他們将會赢得最終的勝利。對他們來說,時間并不是問題,問題是傷亡,為了把傷亡降到最低,他們并沒有急着強攻,而是耐心地進行作戰部署,一個街區一個街區地掃蕩。
與此同時,烏克蘭第二方面軍和烏克蘭第四方面軍也在馬不停蹄地向魯爾工業區和不萊梅、漢堡一帶地區挺近,争取搶在英美聯軍之前拿下德國西部所有工業城市。
此時,納粹德國的版圖已經被分割為兩塊,一塊控制着德國西部的下薩克森州、北萊茵-威斯特**州、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丹麥日德蘭半島,還有荷蘭、比利時的部分地區,這片地區的德軍暫時由希特勒欽點的接班人――卡爾・鄧尼茨元帥指揮控制。
而另一塊則是希特勒直接管轄的地區,但這片地區實際上隻剩下柏林城區四分之三的範圍,而且每時每刻都在縮小。
當柏林淪陷,希特勒被俘/自殺後,卡爾・鄧尼茨将會成為納粹領導人,帶領剩下的德國士兵與盟軍交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