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雙方在納爾瓦要塞前激戰了幾天,納爾瓦依然被蘇聯紅軍牢牢地占據着。
納爾瓦自古以來就是一座著名的要塞,在蘇聯解放波羅的海三國之後,擔任建設人民委員的曼圖洛夫,就在納爾瓦要塞的基礎上,加建了一些現代化防禦工事,作為曼圖洛夫防線的延伸。
經過曼圖洛夫升級的納爾瓦要塞,具有強大的防禦能力,再加上蘇軍部署了重兵重炮,架設了多門機槍,還有空軍的強大支援,使得納爾瓦要塞變得固若金湯。
即使德國人出動了他們引以為傲的虎式坦克,但最終還是抵不過蘇聯炮兵的密集炮火,第一輛虎式坦克就這樣被炸成廢鐵了。
在前方激戰的同時,曼圖洛夫卻在莫斯科大酒店裡品着咖啡,和一位“老友”叙叙舊,看上去倒是有幾分閑氣。
“契爾年科同志,”曼圖洛夫品了一口咖啡,看着坐在契爾年科身邊的那位年輕人,問道:“請問這位是?”
“這位是新西伯利亞國立技術大學共青團委書記葉戈爾·利加喬夫同志。”契爾年科作為新西伯利亞州黨委第一書記,在工作上,确實和這個國立技術大學共青團委書記有些往來,但一個大學團委書記能夠和州黨委第一書記“平起平坐”的事情,其實并不多見。
“利加喬夫?”曼圖洛夫聽到這個姓之後,一股熱血忽然不受控制地,從赤色的心髒裡流了出來。
在他的曆史印象裡,這個利加喬夫在幾十年後,将會成為蘇共第二把手,也就是中央書記處排名第二的書記,地位僅次于那個胡亂改革,導緻蘇聯解體的地圖頭(戈爾巴喬夫)。
和其他中央書記不同,在蘇聯解體之後,利加喬夫并沒有像戈地圖、基裡連科等人那樣黯然退休,也沒有像葉利欽、多爾吉赫那樣,站到了資本主義的一邊。
他堅持自己的共産主義信仰,和久加諾夫、盧克亞諾夫(最高蘇維埃主席)創辦了俄羅斯共産黨,和資本主義政府進行對抗,堅持走馬克思主義的道路。
其實,作為蘇共第二把手,蘇共組織部的領導,利加喬夫本來可以運用手中的權力,盡力阻止蘇聯這個超級大國走向解體。
可惜的是,在1990年的蘇共第二十八次黨代表大會上,利加喬夫領導了一衆“列甯主義者”,猛烈地批評了戈爾巴喬夫的政策,并且參選了總書記的選舉,和戈爾巴喬夫一決高下。
然而,他不但沒有赢得這場博弈,還被戈爾巴喬夫借機清除。如果利加喬夫沒有失敗,如果他這次成功當選總書記,或許還能挽救局面,避免蘇聯的解體。
但可惜啊!曆史并沒有選擇他,或者說蘇聯的官僚沒有選擇他。這個優秀的共産黨員,隻能眼睜睜地看着蘇聯——這個偉大的國家走向解體之路。
“利加喬夫同志!”曼圖洛夫站起身來,伸出了他的右手,說:“很高興能夠見到您!”
利加喬夫也連忙站了起來,握住曼圖洛夫的手,“曼圖洛夫同志,我也很高興能夠見到您!”
曼圖洛夫果然和“傳說中”的一樣,為人謙卑、和善,即使穿着大将軍服,身兼副總理級别的職務,也沒有擺出任何的架子,這讓利加喬夫感到十分親切。
“利加喬夫同志,你是國家未來的棟梁,作為一名工科學生,學習工程技術固然重要。而作為一名共産黨員,你也需要學習共産主義思想,學習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理論,學習斯大林同志的精神,堅定不移地走共産主義的路線。
等你畢業之後,就要運用這些知識,努力建設社會主義,讓我們偉大的國家變得更好,讓蘇聯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
曼圖洛夫這一番話語重心長,就是希望眼前這個“蘇共第二把手”能夠發憤圖強,努力工作,先戈爾巴喬夫幾步,盡快爬到權力核心上。
其實,就在卸任新西伯利亞州委書記之前,曼圖洛夫就已經運用自己的力量,将利加喬夫提拔到了大學共青團委書記的位置上,在臨走之前,他還特意囑咐了契爾年科,說“這個人大有前途,要重點關照一下。”
結果,契爾年科果然不負老上司所托,重點“關照”這個才21歲的年輕人。如果表現好的話,等他大學畢業之後,相信可以被直接提拔進州級單位裡工作。
當利加喬夫已經成為政府幹部的時候,戈爾巴喬夫還僅僅是個十來歲的學生。
在曼圖洛夫看來,就算他自己不能攀上權力巅峰,也要把利加喬夫這個年輕人提拔上去,說不定他到時可以爬到權力巅峰,改變曆史。
既然他在曆史上,已經做到了蘇共第二把手了,那經過曼圖洛夫的大力提拔,有個更高的起點之後,應該能夠成為第一把手吧。至少曼圖洛夫是這麼預測的。
就算利加喬夫上不去,曼圖洛夫手中還有兩張更大的牌——契爾年科和安德羅波夫,這兩個人人在曆史上都當上蘇共第一把手了,現在經過曼圖洛夫的提拔,有個更高的起點,說不定能夠早點上台。
“曼圖洛夫同志,我作為一名共産黨員,一定會努力學習共産主義思想,學習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理論,學習斯大林同志的精神,堅定不移地走馬克思主義的道路!”利加喬夫的眼神裡,充滿了理想,充滿了信仰,充滿了為人民服務的期盼。
希望他能夠和曆史上的利加喬夫一樣,能夠堅定不移地走共産主義的路線,像曆史上的他一樣,堅決和内部敵人進行鬥争,這是曼圖洛夫對他的最大寄望。
“契爾年科同志,現在新西伯利亞的情況怎麼樣?”曼圖洛夫作為前任新西伯利亞州委書記,作為一名在新西伯利亞長大的人,即使身居高位,進入了莫斯科權力場,依然關心新西伯利亞的發展。
“曼圖洛夫同志,您就放心吧,現在,新西伯利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