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在長樂宮椒房殿。
蘇原、戚夫人、劉如意、皇帝劉盈都在座。一起來聽晞烏講解有關《山海經》的奧秘。
晞烏運用智腦對山《山海經》書中的世界進行模拟,呈現在衆人面前的是一幅逼真的三維立體場景。
“還是從開天辟地說起吧!”晞烏邊通過虛拟世界的演化邊介紹:
混沌未開之時,沒有任何事物,就連時間也沒有。一切都處于“空”的狀态。然而這“空”其實也“不空”,說它空,世間萬事萬物皆從此而來;說它不空;但當前卻什麼沒有。
這種奇妙的狀态還有一種說法是“生”、“滅”同時存在,如果執着于生,即是有;反之,執着于滅,即是無。
蘇原說:“這和量子的‘疊加态’相似,類似于在一個時空為有,而在另一個時空為無?”
劉如意說:“可是……不是說還沒有時間嗎?”
“對,沒有時間,什麼都沒有。這種狀态很難想像,和我們所見過的任何一處時空法則都不同,不可以常理度之……”晞烏接着介紹:
這些都是将若幹種文明綜合歸納所得出的結論。這種“空”的狀态也叫“一真法界”。佛教稱“如來以一真法界為身。【零↑九△小↓說△網】”所以這種空可以說就是“如來”。
“如來……那就是佛!”戚夫人驚訝地說。
“如實道來,故名為如來。這個經典裡有記載,應該理解為‘佛’是從‘如來’而來,真如本性,說真實語,故可稱之為‘如來’!”皇帝劉盈說。
晞烏接着邊指示邊講解:
如來也好,一真法界也好,是目前所知的最大事物,反過來說又是最小的事物,或者幹脆說這就是一種境界吧!
在這其中有“十方世界”,十方就是四面八方,加上方、下方共十方。十方世界是哪些呢?比如說:“摩尼寶照耀莊嚴世界海”、“清淨光蓮花世界海”、“寶光照耀世界海”等等,而正中心有一處名叫:“華藏世界莊嚴海”,是我們所居之處。
我們的“華藏莊嚴世界海”是什麼樣子呢?粗略描述是一種圓球狀,最外邊是風輪和殊勝威光藏。其中有“普光摩尼莊嚴香水海”,長有“種種光明蕊香幢大蓮花”。蓮花内有金剛輪圍山和無限多的“世界種”。
在正中心有“無邊妙華光香水海”,上有“一切香摩尼王莊嚴大蓮花”,蓮花内就是“普照十方熾燃寶光明世界種”。同樣,“正中心”是相對于上下四面八方來講的,含義就是世界種無窮無盡,何意一處都是正中心。
“普照十方熾燃寶光明世界種”内有目前所知的二十處世界。比如:金剛幢世界、淨妙光明世界、普放妙華光世界等等,處在第十三層的位置上有我們所居的:娑婆世界。
蘇原說:“娑婆世界我知道,就是三千大千世界!”
晞烏說:“對,娑婆世界大約有10億個小世界。”
“不是說小世界是大梵天王的夢境嗎?”劉如意問。
“是可以這樣理解,小世界又從混沌之中而來,這混沌就是大梵天王夢的起因。”晞烏說。
“盤古睡在混沌之内,越長越大,最後劈開混沌,清者上升為天,濁者下沉為地,是這樣嗎?”戚夫人問。
晞烏說:“對,盤古可以理解為大梵天王在夢裡的化身,或者是心靈之子,開辟天地創造萬物就是一場夢的過程。”
蘇原說:“可是我那個《玉皇無極開天功》創造出來的隻是一個星球而已!”
“隻能說《玉皇無極開天功》是受到大梵天王之夢的啟發而創立的!”晞烏說。
“那麼《山海經》呢?”劉盈着急地問。說了半天還沒說到正題!
“請看這裡”晞烏演示着立體模型,“《山海經》記載着從開天辟地的‘創世紀’、經過‘諸神紀’,直至“洪荒紀”的部分曆史。
“書中竟然有創世紀?諸神紀和洪荒紀?”蘇原有點意外。
晞烏繼續講解:“書中并沒有這種提法,這樣劃分隻是為了更好的表述而已。創世紀是指盤古創造天地萬物的時期,因為很多信息缺失,書中隻記載極少的部分。更是由于巫神口誦相傳,很多無從考證。”
智腦顯示出天空的二十八星宿,地面有二十八座大山。晞烏接着講解:
這就是創世紀時的天地景觀,大陸是一個整體,四面都是海洋。
按照玉片上的對應符号,重新排列之後,《山海經》的描述如下:
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榮水窮焉。
大荒之中,有不姜之山,黑水窮焉。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去痓。南極果,北不成,去痓果。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天,海水南入焉……等等。
以“大荒之中”字樣提示的山有二十八座,和天上的星宿對應。
在東面有大言山、合虛山、明星山、鞠陵于天、孽搖頵羝山、猗天蘇山;
對應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萁;
南方有衡石山、不庭之山,不姜之山,去痓山,融天之山,?塗之山,天台高山;
對應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轸;
西方有方山、豐沮玉門、龍山、曰日月山、鏖鏊钜山、常陽之山、大荒之山;
對應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
北方有不鹹山、衡天山、先檻大逢之山、北極天櫃、成都載天、不句山、融父山;
對應北方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
在大荒東經和西經之中,有“日月所出入”字樣的山正好十二座,加是“十日”、“十二月”的語句,這很明顯是一種以山形為依托來觀測日月的運行天象,以确定節氣的一種曆法。其中還有“扶木”、“櫃格之松”等輔助性的觀測工具,精密測定曆法中具體的日期,這些都是農耕時期的基礎。
大陸闆塊分離之後,各山的位置也發生偏移,随着山脈不斷增多,逐漸形成新的觀測方位。書中有新舊兩個體系的地理重複記載,所以往往讓起後人無法理解。(未完待續。)